圖 / 洪曉敏
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09成功鎮旗魚祭 - 旗魚神(billfish deity)
旗魚神的由來:
民國89年,成功新港漁港旁有一座萬善廟
廟公陳勝雄及張邱霞祈求
希望能在具有深厚旗魚文化的成功
製作一尊旗魚神供給民眾祭拜
之後,得到萬善爺的應許
廟公請在地木匠製作長達3.6公尺的木製「旗魚神」一尊
祈求在地討海人出海作業能平安、豐收
這間是旗魚咖啡店 (makaira coffee)
店內獨創喝咖啡搭配旗魚生魚片
遶街隊伍來到了鎮內的菜市場
旗魚娃娃
今年旗魚祭的舞台設計的很棒
旗魚神遶街回來後,重新擺回架上
扛旗魚神的工作團隊
圖 / 洪曉敏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091125定置漁網 - 鬼頭刀標識放流
下午時間,隨著基翬定置漁船出海
這次主要的工作內容是鬼頭刀的標識放流
riyar團隊全体動員
riyar說:「今天就放個一、二百隻好了」
來到定置漁船的工作區後,大伙忙著將標識器材準備妥當
今日浪況不佳,船身搖晃的利害
俊宏與明清在準備標籤
今日漁獲95%全是鬼頭刀
其它雜魚如打撈上岸就已經死亡的芭蕉旗魚及一些水針
riyar手上拿的就是我們今天的晚餐
這長腰鮪重約六至七公斤
今天的漁獲大豐收,光收起一個漁網就將兩艘漁船給滿載
晚上詢問鬼頭刀的重量有多少,股東之一的吳文欽大哥說重量近約8000多公斤
果真是大豐收。
隔日,一早就接到標識的鬼頭刀被捕獲的電話
捕獲位置於美山小港外海,接下來的一個多星期,就沒消息了。
圖 / 洪曉敏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091125新港漁市拍攝
今年「旗魚祭」比賽
流刺網「最大尾獎」就是這尾重達451公斤的旗魚了
魚目比手上72mm的鏡頭蓋還要大
流刺網的漁船,都在早上進港御漁貨
這些旗魚、鯊魚也全是流刺網補撈的
圖 / 洪曉敏
091123新港漁市拍攝
下午新港漁市進了許多黃鰭鮪
有好一段時間沒見到這麼多漁獲了
此外,鮫類的漁獲也是長長的排了數公尺
漁市拍賣喊價的現況
本鎮大盤魚商林寶山先生與二公子
正在指示標得的漁貨處理方式
在旗魚尾部綁上紅色及藍色的塑膠
送到工廠後,作不同分級的處理
隨著台東成功鎮「旗魚祭」的到來
眾家旗魚鏢手也是盡全力的為榮譽而戰
當旗魚上秤時,漁民都緊張的等待結果出爐
當日最重的旗魚217公斤,由龍漁發鏢得
拍賣售價為十萬餘元
圖 / 洪曉敏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臺灣旗魚列傳
劍旗魚(Xiphias gladius)
台灣俗稱旗魚舅(kî-hî-kū),大陸名為劍魚,英名Swordfish
吻部呈劍形,尾柄每側僅具一枚稜脊。
紅肉旗魚(Kajikia audax)
台灣俗稱紅肉旗魚(âng-bah-kî-hî),大陸名為尖吻四鰭旗魚
英名Striped marlin,第一背鰭高度大於體高。
黑皮旗魚(Makaira nigricans)
台灣俗稱黑皮旗魚(o-phê-kî-hî),大陸名為藍槍魚,英名Blue marlin
第一背鰭短且體背具白色橫條。
白皮旗魚(Istiompax indica)
又稱立翅旗魚,台灣俗稱白肉旗魚(peh-bah-kî-hî)
大陸名為印度槍魚,英名Black marlin,胸鰭僵硬與體軸保持直角。
雨傘旗魚(Istiophorus platypterus)
台灣俗稱破雨傘(phóa-hō-soàn),大陸名為平鰭旗魚,英名Sailfish,第一背
鰭高度遠高過體高。
小旗魚(Tetrapturus angustirostris)
台灣俗稱紅肉屎(âng-bah-sái),大陸名為小吻四鰭旗魚,英名Shortbill
spearfish,體極側扁且第一背鰭高度僅相當於體高。
每件採獲之旗魚標本,典藏流程耗巨人力與經費,入館前先將其發達的帆狀背鰭及各鰭條展開,利用大量粗細不同之昆蟲針固定於保麗龍板上,淋上福馬林使得固定,並在鰭條基部注入福馬林增加固定效果。
將高畫數單眼相機固定於拍攝用的機台,並調整好光圈、焦距、快門,拍攝新鮮標本照。隨即以高濃度福馬林溶液浸泡固定,由於旗魚類魚體肌肉厚實,更必須在各肌肉及內臟部份注射福馬林,加強蛋白質固定效果,經一個月之固定後取出,再經二週日夜的細流水處理,最終移至特製長型鋼製保存櫃,以異丙醇溶液浸漬永久保存與展示。
旗魚標本數位影像進行去背及編修處理,並將採集資料依據魚類metadata 需求規格書,填入完備之資料,進一步建立成matadata 欄位資料,於本所水產數位典藏網頁展示。
每件旗魚典藏標本可供魚類分類研究形質比對、計數與描述使用,更保存有肌肉組織液態氮及酒精浸漬標本,作為臺灣旗魚遺傳訊息物質生物條碼使用,針對未來進行各洋區旗魚類系群判別及類緣關係解析,更可提供重要之佐證。
江偉全 博士
電話:089-850090分機408
電子信箱:wcchiang@mail.tfrin.gov.tw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鏢旗魚標識法讓「旗」跡顯現
.上圖為漁民鏢旗魚的作業畫面
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首創利用鏢旗魚漁法,直接將上脫型衛星標識器(pop-up satellite archival tag, PSAT) 成功鏢置於立翅旗魚背部,迄PSAT脫離魚體為止,共計記錄157天立翅旗魚蹤跡,進一步掌握其洄游動態。試驗成果除可提供立翅旗魚生態資訊與行為特徵外,未來更可廣泛應用於其他大型洄游性魚類的標識放流研究。
立翅旗魚俗稱「翹翅仔」或「旗魚仔」,因其胸鰭呈鐮刀狀,與體軸保持直角,無法向後折收於魚體而得名。每年10月,台灣東部開始出現立翅旗魚漁訊,11~12月大量群集洄游至東部海域,為旗魚類中漁獲量最多者。每尾旗魚體重動輒達數百公斤,可為漁民帶來豐厚的收益,可說是當地漁村的重要經濟來源。
鏢旗魚漁法源自日據時期由日本千葉縣及和歌山縣來台的漁業移民,東部漁民迄今仍然承襲該作業技術,堪稱為當地特有的漁業文化特色。水試所多年來針對臺灣東部表層洄游性鮪旗魚類,積極進行標識放流試驗。以往試驗魚多半來自曳繩釣及定置網所捕獲之旗魚,但因漁撈捕捉過程不免對魚體造成傷害,所以經常發生試驗魚在標識後不久即告死亡的情形。本研究首次利用鏢旗魚漁法,直接將PSAT成功的鏢置於立翅旗魚背部,使傷害降至最低,為全世界首見,將傳統漁法與衛星科技結合的創舉。
.上圖為研究人員在旗魚鏢把上裝設衛星標識器
該尾立翅旗魚係於2008年12月17日在台東成功海域標識成功;157天後,即2009年5月22日,衛星標識器於海南島東方約35公里處脫離魚體,開始傳送訊息。分析所記錄的244筆衛星資料顯示,該尾立翅旗魚野放後隨即往南洄游,曾經滯留於巴丹島、菲律賓西北、西沙群島東北等海域,洄游範圍相當遼闊。
分析環境水文特性發現,立翅旗魚棲息水溫介於18與29 ℃之間,但近八成的時間棲息於23~28℃的水域;棲息深度則從0~136公尺,其中超過百分之六十的時間停留於50公尺以淺水層。157天中,總共記錄21次連續性的下潛行為,每次下潛深度為40~136公尺。
本項研究為西北太平洋第一次標識立翅旗魚,也是首創利用鏢旗魚漁法直接將PSAT成功鏢置於魚體上。試驗成果除將提供寶貴的立翅旗魚生態資訊外,並有助於早日解開該些大洋性洄游魚類的洄游和棲地之謎,進而作為魚種資源評估與管理的科學依據,善盡我國對旗魚類資源的維護與管理之責。
江偉全 博士
台東縣成功鎮五權路22號
電話:089-850090分機408
電子信箱:wcchiang@mail.tfrin.gov.tw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