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新貨到 (PTT-100)

PSATs PSATs_3 PSATs_2

PTT-100 Archival Pop-up Tag

標體長度21.6cm,最大直徑4.06cm,天線長度17.1cm,重量65至68g,使用低阻碳纖外殼(composite carbon fiber low-drag housing)密封,可承受深度達2,100m,感應器元件運作溫度範圍-4 – 40°C (解析度為±0.23°C),深度範圍0 – 1296m(誤差為±5.4m)。彈脫型衛星記錄標識器是利用外部手術與各種不同款式之錨定裝置(anchoring devices)附著於海洋生物體表外部,可記錄海洋生物之棲息環境溫度、深度(壓力)與光照度,現今廣泛運用於硬骨魚類(旗魚類、鮪魚類、翻車魚等)、軟骨魚類、海龜及魷魚(美洲大赤魷)等多種中上層海洋生物之漁業研究。


  近年來,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Tuna and Tuna-like Spec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ISC)持續推動北太平洋旗魚類之資源評估研究,尤其對旗魚類之生態習性及行為特徵,投注相當高的關切。ISC主席 Dr. Gerard 於 2008 年訪台,並捐贈 45 枚上脫型衛星標識器(總價達一千一百萬台幣),提供本所執行「太平洋海域國際合作型旗魚標識放流研究計畫」。經本中心研究人員與台東新港漁港資深的鏢旗魚船長共同研商後,利用傳統鏢旗魚漁法順利將標識器鏢置於旗魚背部。該標識器會自動記魚隻的棲息水溫、深度及地理位置等訊息,迄設定之脫落日期時,標識器會自動脫離魚體浮上海面,經由法國衛星系統 (ARGOS)傳遞所記錄之訊息至研究者電子郵件帳戶,再進行旗魚類行為特徵解析。本項計畫首創大型洄游性魚類之標識技術,所得之資料也將成為ISC旗魚工作小組進行北太平洋旗魚類資源評估之重要生物參數,也是未來擬定旗魚類漁業管理策略之重要科學依據。

  今(2013)年1月31日,ISC主席 Dr. Gerard 偕同副主席台大海研所孫志陸教授至本所拜會,彼等除對本所的旗魚類標識放流研究成果表示讚賞,並力邀本所參與舉辦「第五屆旗魚國際研討會」外,同時再次捐贈11枚衛星標識器(總價達二百三十萬台幣)予本所,由劉富光副所長代表接受,雙方取得持續共同推動太平洋海域多國性合作型旗魚類標識放流研究之共識,期能因此累積更多關於旗魚類族群動態訊息,俾助於資源評估模式之建構,進而據以擬定適當的管理策略,以促成太平洋旗魚類資源的永續利用。

江偉全/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20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音樂一 學號 10109135 陳佩瑀


隨著時代的躍進,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但科技進得這麼快卻對環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傷害,進而讓許多物種面臨絕種的困境。就現代社會來說原住民捕捉獵物的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也是最環保的,對於大自然,只拿自己需要的,就算抓了很多,也會把不需要的放回大自然,秉持的永續發展的精神,這樣才有源源不絕的獵物可以抓。
還記得老師這次給我們看的影片,是在抓黑鮪魚,每次捕勞起來都非常多,漁民看了都非常開心,而且一隻比一隻大,但曾幾何時,不在有這種盛況,因為以前漁民不管大隻小隻都抓,導致小魚沒有長大的時間,才會有這種下場,我們應該學習原住民捕捉獵物的方式,這樣每次才有大魚可以抓。
該標識器會自動記魚隻的棲息水溫、深度及地理位置等訊息,迄設定之脫落日期時,標識器會自動脫離魚體浮上海面,經由法國衛星系統 (ARGOS)傳遞所記錄之訊息至研究者電子郵件帳戶,再進行旗魚類行為特徵解析。讓我們可以對於這種魚類有更深的了解,這樣也能多了解這族群的生態,也能透過這裝置,擬定旗魚類漁業管理策略之重要科學依據,等有結果之後,我想也能以此類推
,用在別種魚上面,讓我們能更了解海底的更多生物與生態。

匿名 提到...

心動一 10115102 曾昱翔

近幾年來,人類的科技不斷的發展,且速度快到無法想像,資源因為我們不斷的濫用,導至許多的物種也快要瀕臨絕種。
就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原住民的捕獲/撈方式是很有環境保育的做法,他們只抓需要的,不將用不到的東西破壞,甚至會將還未長成的物種留下,不會趕盡殺絕。
這次上課讓我們看的影片,捕捉鮪魚,登登登~剛開始的音樂讓我們聽了以後充滿了希望,鮪魚群來囉!撒網,網子裡有上百上千隻的鮪魚,大豐收呀,看著大家笑容可掬,有說有笑,大家忙著收成囉……;接著映入眼簾的是一攤一攤的血,收成時,漁夫們毫無忌憚的將鉤子鉤近魚的眼裡,再將其拉起,一隻、兩隻……不知不覺,以載滿滿床的魚(屍體),現場就像是剛戰爭完的現場,橫屍遍也,也因為這樣,魚大量的被撈捕,魚的產量足年降低,真的需要再用心來孵育 他們。
魚類的滅絕和孵育都是人類造成,聽老師說過以後,有一種裝置附著於海洋生物體表外部,可記錄海洋生物之棲息環境溫度、深度(壓力)與光照度,他們將可以讓我們更近一步的跟蹤他們,了解他們的動向;雖然我懂的事物並不多,但我願意為保育工做出一份力量。
感謝研究員的辛苦付出,專精研究每一項事物,不放棄的好奇心,讓我們還能夠享受這世界的資源。

Unknown 提到...

心動一 10115133 柯智鈞
很感謝台灣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這麼用心的為台灣的生態做研究,甚至二度獲得”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的主席Dr. Gerard所捐贈的枚上脫型衛星標識器,使台灣能夠省一大筆經費便能獲得先進的器具來執行”太平洋海域國際合作型旗魚標識放流研究計畫”
但是有沒有想過,台灣在早期的海洋資源是那麼的豐富,但是如果不是人們的濫捕還需要這些東西來追蹤嗎? 台灣海洋環境的破壞,主要仍是過漁、污染及棲地破壞。國人愛吃海鮮,更愛吃活海鮮、魚翅、海馬 ...等等,而且吃的種類有夠多,可以說到了無所不吃,愈稀有愈流行,即愈貴的地步。由於市場需求,必然使得台灣漁獲的壓力高居不下,由光復時的兩萬公噸到今天的135萬公噸,早已超過最適的捕獲量。這個數量其實還未加上許多場外交易的漁獲,以及龐大的釣魚、養魚、潛水獵魚等休閒活動中,人們從海中予取予求難以計數的數量,長此以往,魚源不枯竭才是新聞。
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但對於海洋這塊領域的發展卻未受到相當重視,而這些都必須仰賴政府與民間的投入,以及在海洋方面的人才培育,為此海洋的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希望在未來的某天,能夠喚醒大家對大海的共識,讓生為大海之子的我們,去體認到海洋的重要性,並盡自己的力量去了解與守護。

匿名 提到...

特教二 10008107 黃維昭
近年來,被葡萄牙人稱福爾摩沙的台灣變樣了!為了追求經濟成長,對於大自然的迫害也是與日俱增,不論靠山或靠海,所有人追逐的目標只有-致富,眼前的金山銀山讓大家的雙眼都蒙蔽了,從沒想過,現在得到的將來有可能要付出更多還回去,於是就在這種大眾思想裡,生態被犧牲了。以海洋為例,過去自給自足的時代,捕魚是獲得食物的方法之一,也是大自然給與生物的一片大秘寶,為了感恩大自然的恩澤,人們不隨意濫捕,每次捕魚只取足夠生活的數量,使得生態得以生生不息!反觀近來為了經濟犧牲這片海洋的生機,能拿多少盡量拿,絲毫已忘卻那曾經的感恩。雖然事已至此,但只要及時挽救仍不嫌晚,許多海洋保育團體已紛紛呼出救救大海的口號,而濫捕的風氣也在這樣氣氛下逐漸收斂,雖然短期內可能看不出成效,但時間一長,其效果將不容小覷!人們想到可以恢復從前那片生意盎然的大海,都在持續努力著,而我們也必須付出一分力,期待早日回到理想中的那片海!We`re Fighting GO!!
透過各國組織的合作與努力,海洋逐漸恢復生機,對於這樣的成果,想來其中付出的心血難以估計,但是為了大家心中的那片大海,這些研究團隊還在持續不斷的堅持著,相信有這份堅韌,達成目標不再只是天馬行空,而是已在不遠的未來等待你我。

庭庭 提到...

文休一 10119129 鍾采庭
相對於陸地,人們對於海洋的了解就顯得較為薄弱,海洋對於多數人而言是神祕且富有生機的一塊領域。自古生命來自於海洋,如今我們對海洋依然有親切感,所以才會有許許多多的人想要了解海洋的奧妙與偉大。
我對於海洋的了解最早來自於迪士尼卡通──海底總動員,裡面是由魚類的角度出發,因此會覺得人類很可惡,而在上面幾位同學的心得中表示:「人類歡喜的看著魚類被捕撈、獵食的豐收盛況」,人是具有心得物種,而同理心更是為人們稱道的代表,可是人在對於不同的物種甚至人種時,往往無法發揮或表現出同理心。若是以標識放流為主題拍攝紀錄片或卡通,那人們對於海洋將會有更心一層的認知吧!
國、高中課本對於海洋的介紹少之又少,因此有了標識放流的動作,我們將會對海洋生態有更深一層的了解。雖然我是現在才開始接觸海洋的生態,但是在上老師的課時的實例與經驗,讓人彷彿身歷其境。
環保得議題是近年來很重要的指標,現今的衛星標識器除了記錄海洋生態外,也兼具環境保護的動作,真的是人類科技的一大益處。
也很感謝持續保護與積極了解海洋的人,讓我們對於海洋有不同於以往的認知。

匿名 提到...

數學一 10104110 陳柏亦
在上這堂課以前,我完全沒有接觸這方面的領域,對於許許多多的有關海洋的名詞,我都感覺到十分得陌生,但是在課堂上,老師陸陸續續也介紹了很多海底的生物,尤其是很多長得怪模怪樣生活在深海的魚類,很多就讓人不敢多靠近一步,而有些卻長的十分有趣,這或許就是大海的奧妙吧!
自從上了老師的課之後,讓我對海洋裡的事物越來越了解,而且老師不光只是讓我們了解有關於海洋而已,還讓我們了解到如果人類在這樣繼續為了滿足自己需求,而沒有節制的捕獲魚類,將會導致海洋生態的浩劫,也連帶的影響全世界的生活鏈,且最終會大大的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我還滿高興選到這門課的,因為我原本以為這堂課就只是上上海洋生物的分類,可以打混摸魚的罷了,不過在我真正參與後才了解到,其實還包含很多我沒預料到,十分吸引人的課程,像是魚類的研究調查(魚類的標誌放流)、國際上相關的研討會、海洋資源的探察與研發、生物研究的商業化、海洋資源的永續發展等……。課堂上除了講解基本的一些生物介紹外,也會讓我們看看照片、播放些影片來提升我們的注意力。
看完了許多篇文章 有定置漁網休網作業、鏢雨傘旗魚、標識放流等……真的覺得是長見識了。雖然我出生在離海不遠的彰化 可是看見大海的機會卻很少,更加不了解大海的捕魚程序,總以為捕魚就是一個網子放下去、然後再將一堆魚拉上來,這樣就好了。不過看那麼多文章才知道、果真行行出狀元,不是像我所想的那麼容易。
謝謝老師開的這堂課,我真的受益良多。

SODA 提到...

華語一 10114109 吳沛衡

近年,人類對地球環境與生態的破壞可說是每下愈況,如課堂上所說,許多物種已被獵殺到幾近滅絕,而人類卻還貪得無厭地只想要更多,所幸還有如此保育協會、團體願意站出來維護這些物種僅剩下的生存權。
文中提及ISC主席Dr. Gerard於2008年訪台時,捐贈了45枚上脫型衛星標識器,並與研究人員和資深船長共同商討 ,幫助執行「太平洋海域國際合作型旗魚標識放流研究計畫」,更是在今年(2013) 再次捐贈11枚衛星標識器。想起影片中當初漁產資源豐富之時,漁民們使用極度殘忍的手法恣意的捕撈、甚至連小魚都不放過,才導致今日海洋資源匱乏之境地,不禁對此位ISC主席大方贈與之舉心生感激,有了此幫助,相信台灣在合作計畫執行上能更加如虎添翼。
而此種新型標識器能自動錄魚隻的各種棲息訊息,直到設定日期時便自動脫落、回傳資料,研究團隊便能依數據進行魚類行為特徵解析。如此一來,除了能使我們更加了解魚類生態及動線外,未來也能根據此數據進行重要科學研究等。更重要的是,能夠依據此動態資訊協助資源管理、開發、建構,幫助規劃保育、復育,才能使海洋生態真正的永續發展。
開源、節流,於生態方面也許該從「節流」做起,在復育的同時,減少捕殺才是真正保育之道,期望在各方的努力下,能重現最初多元繽紛、美麗的海洋。

Unknown 提到...

美產一 10107106李語庭
看著課上的影片,其實心裡真的有許多的感慨...
世界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生物絕種,而海洋生物更是陸海空中最多的一種,然而因為我們人類本身的貪婪、不知足,一直拼命大量的往大海裡打撈魚類,而破壞了他們的生態圈,造成某些品種的魚蝦貝類還未長大就要滅種了,而少了他們,另一些品種海洋生物因缺少天敵而又大量繁殖,造成海洋生態的破壞,少了生物多樣性,終究有一天,各種生物都會漸漸無法維持平衡而滅種,這是非常可怕的!影片中推估不用50年可能海洋就沒有魚了,但那時我才多少歲而已啊?!
我們都應該適當的捕撈魚類,讓他們有時間成長,也要盡力去保育那些快要瀕臨絕種的生物,讓他們有一條活路!
看著影片我也才知道原來我們都認為自己養魚來吃就可以保護海底的魚類反而是錯誤的觀念,因為他們的食物是什麼?就是用比他們數量還更龐大的小魚來做成他們的飼料啊!自以為聰明的結果而往往會害了自己,我們應該多多推廣出去保育魚類而不濫捕的觀念,就好比大家都愛吃魚翅,而造成鯊魚快絕滅,這是不對的!我們哪能想像假如海底少了鯊魚這種物種,那海洋裡又會發生些什麼事?那些因此沒有天敵的物種又會如何大肆崛起?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從現在開始就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主動去關心海洋這塊方面,用行動去支持呢?

匿名 提到...

華語一 10114142 張惠萍
在海洋科學概論這堂課裡,我學到的不是乏味無趣的知識理論,而是撼動人心的海洋生態。在心情難受時,我總喜歡去看海。寬闊的海洋,像是可以將所有的悲傷都給吸納進去,在上完海概之後,我才發現海洋的傷痛其實更多。人類為了自己的私利,不斷的濫捕,導致許多生物逐漸絕種中,所以我們應該做好海洋生態保護政策,以避免魚群種類約來越稀少。
小時候總喜歡去海生館遊玩,看著玻璃缸內有的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當看著小白鯨時,他那可愛圓胖的小身體在水中遨遊,每一次游過面前,總會忍不住發出驚訝聲。當把手伸進展示櫃觸碰海星、海蔘時,總會覺得好不可思議,會忍不住想像當他們生活在海底時會是怎樣的情況,是不是跟卡通一樣悠閒自在呢?
長大後看著許多作家描寫著海洋的面貌,才發現他不只只有我認為的悠閒,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後,無論是絕種的悲傷、寬廣的樂觀、繼承的傳統又或是蔚藍的夢想都透過不同的筆觸將我一一帶入不一樣的海洋世界。如果可以,希望老師有機會可以帶上我們到海邊附近去看看,感受更深一層的海洋風貌。

蔡宗益 提到...

資工一乙 10111206 蔡宗益
想當年,一個熱鬧的海域充滿著快樂的魚群,看到如此景象的人類也很開心,他們一個網子下去,就有好幾碗大餐
上來,他們不斷的抓、不斷的吃,就這樣,魚變少了,慶幸的是,我不喜歡吃魚;總而言之,以前的魚獲量遠比今日多
出好幾倍,或許有很多人會羨慕過去(除了我),跑去尋找時光機,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不是沒有時光機,而是我們所造
的孽,我們要自己解決,在這樣下去,魚會消逝,永存天空的彼端,愛魚人士也只能吃肉了,豈能如此?因此必須要有一
群人出面挽救事態,雖然來不及了,但也要將傷害降低,然後再逐漸地去恢復它。
所以,標識器出現了,想拯救他們就要從了解他們開始,太深奧的我不會,總之我們可以利用標識器來觀察魚群的
動向、溫度以及深度之類的,這真是人類偉大的發明。接著,在我費盡千辛萬苦地看完上面的文章後,我只知道標識器
進化了,大家貌似都很高興,我也跟著開心,也讓我學到很多,我們還是有在一步一步的走向目標,步伐雖小,也比都
不做好多了,希望大家的研究能有更進一步的發現,也希望大家以後有魚能吃。
最後,要特別感謝研究員默默的付出,雖然我什麼都做不到,但至少我能在你們身後默默的支持,大家想保護魚的
心態是一樣的,但願過去的光景能夠重現,那片充滿魚的海洋。

Unknown 提到...

資工一乙 10111202
由於時代的快速變遷,使得現代科技如此發達,正因為現代科技的發達才導致大自然的生態被破壞得如此之快,這同時也在掠奪動物們的棲息地,進而將動物們逼到瀕臨絕種的狀態。回想早期原住民的捕魚方式是一種對大自然很環保的做法,原住民是只抓他們所需,不需要的就不會濫捕,他們這樣的做法既不會破壞大自然也不會對動物們趕盡殺絕。
記得老師上課放給我們看的影片中,出海捕捉的魚類是鮪魚,每次捕捉上船的鮪魚數量都非常的多,船上的漁民看的是如此的滿意,每個人都露出燦爛的笑容,但是經過長期的濫捕,海裡的魚類幾乎都快被我們人類給捕捉完了,而這種滿載而歸的景象將不再擁有,那是因為以前的漁民他們才不管魚類是大還是小,他們只想的到的就是通通抓起來,導致小魚連生長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我們應該學學早期的原住民,那種既不會破壞自然生態也不會造成將動物們趕盡殺絕的捕捉方式,這樣每次出海捕魚的時候才補得到大魚。
我們人類之所以會將標識器放置在魚類的身上,那是因為想透過標識器將魚類的生長環境、水溫、深度還有地理位置等等給記錄下來,好讓我們為魚類去做進一步的保護,這同時也可以讓我們了解海洋的生態,等我們將標識器上的數據給統整之後,試圖將此標識器放在別種魚類的身上,使我們更加了解海洋的生物及地形。

匿名 提到...

幼教一 王玟心 10106125
在課堂中看了許多關於海洋生態的影片,在眾多的影片中我對於某些畫面總是揮之不去,看到一堆密密麻麻的鮪魚連游動的空間也沒有,全部都躺在網子上等待被吊上岸的那一刻,一群人手上拿著又彎又尖的魚鉤,當這些魚鉤一隻隻把鮪魚拉上船的那一刻我心都糾結在一起了,還記得在課堂中老師有探討了一個話題,在研究顯示每年的捕魚量都增加,但是海洋生態中的魚量是年年遞減,在這段裡讓我深刻了解海洋生態面臨了危機。
在上述的文章中,有提到"標識器"因為海洋生態的平衡遭受危機、海洋生物瀕臨滅絕,因為有一群默默為海洋物種付出的學者專家,他們從研究了解海洋的失衡不單單只是影響到海洋裡頭的生物,而是影響了全世界的每一個物種,在他們的標識器對於海洋中的魚類有機會掌握且深刻的了解牠們在裡頭的狀況,並評估海洋物種的資源等等......因為他們的努力讓海洋生態能永續發展,但是光靠他們的力量往往是不足的,而是靠生活在地球上的每個一同去努力,其實人們開心在吃大魚大肉的時候,往往沒看到世界的另一面是在哭泣的,我想只要從小去了解海洋生態、物種,這樣就不會感到陌生,甚至會想去保護他們,從小就該有關於一些全世界物種的教育,這樣才可以深深去體會與重視。
其實在還沒上這堂課時,我對海洋生態的資訊是完全不懂也不想接觸,自從上了這門課,我開始重視海洋生態,我開始主動查詢關於海洋生態的資訊,我想從我自己的力量做起一同改變現狀,我相信只要一點一滴累積小小的力量,就還一起守護整個海洋,而不是只靠少數人的力量維持,這樣海洋生態中就是會被濫捕、供不應求的,適量的捕捉用心維護海洋資源,我相信有一天海洋生態必定能恢復原狀的。

Unknown 提到...

資工一 10111132 王鈞奕
現在的科技越來越進步,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捕魚方式,這種方式可以讓我們隨時追蹤魚的動向,但是資源不斷的濫用,導至許多的物種也快要瀕臨絕種。傳統的捕魚方式是很環保的,他們只抓需要的,不將用不到的東西破壞,不會趕盡殺絕。在以前的台灣是個資源豐富的地方,但是現在海洋環境的破壞,許多魚類都快絕種,但是卻沒有減少捕食的跡象,
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可是海洋這塊領域的發展卻未受到相當重視,上課看了地中海捕鮪魚的影片, 在許多人眼中,黑鮪魚是頂極的生魚片食材;但牠同時也是大海中最不可思議的魚類。過量漁撈讓牠們面臨絕種危機, 四十二個國家在克羅埃西亞的杜布洛夫尼克開會,昨天一致通過,同意減少地中海藍鰭鮪魚的撈捕數量。在此之前,環保人士警告,在全球各地日益興起日本風食物、料理之際,鮪魚魚源已經瀕臨危機。保護大西洋鮪魚國際委員會將地中海海域藍鰭鮪魚的撈捕總額逐年遞減,從今年的三萬兩千公噸,明年降至兩萬九千五百公噸,到二0一0年降至兩萬五千五百公噸。
現在的鮪魚產量因為濫捕變成這樣,看完影片之後我以前是很喜歡吃鮪魚的,但是為了環境,可以從自身開始慢慢地推廣,為了大自然,我願意少吃鮪魚,雖然我做不到很多,但只要有實行,牠們的數量一定會增加

匿名 提到...

資工一甲10111151

我很訝異現在的科技這麼的發達,可以用我意想不到的高科技來追蹤魚群,PTT-100 Archival Pop-up Tag
可以記錄海洋生物所棲息環境的溫度、壓力,光照度等等...而且經過一段時間,到所設定之脫落日期時,標識器會自動脫離魚體浮上海面,可以回收,不僅環保也不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多大的生態威脅。
然而科技進步有利有弊,以前的人們用比較原始的方式捕魚,需要多少就抓多少,然而現在則是為了龐大的利益而想將那些海洋生物一網打盡,有些人不管大魚小魚通通都抓,連小魚苗也不放過,這樣只會加速牠們的絕種罷了,從小的時候,課本裡面就有寫道"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人們應該好好遵守,將現有的資源保持住,讓後代子孫們可以共享,這是人類與地球與海洋的共同相處之道,否則人們再繼續踐踏這大自然,總有一天會被大反撲的。
然後我很佩服研究海洋生物的研究員們,非常的辛苦,需要長期的長時間工作,很感謝他們對社會對文明的貢獻,甚至獲得Dr. Gerard(”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的主席)所捐贈的枚上脫型衛星標識器,很感謝他們對台灣的研究給予這麼大的幫助。在台灣如果要有這麼大一筆經費來研究可能沒有那麼的容易,這也表示Dr. Gerard也很認同台灣這些研究團體,對這些研究充滿信心與抱有高遠的期待。再一次感謝辛苦的研究員們!!

匿名 提到...

應物一 10110126 蔡政良
經過了半學期的海洋科學概論,看了許多教授精心為我們找的影片,學到了許多有關魚類的國際知識等等,包括魚類追蹤系統,ISC的旗魚消息ISC旗魚工作組(BILLWG)提供的當前狀態和未來發展趨勢的估計在北太平洋資源經理的長嘴魚的集中度和生產力的科學信息。該信息提供了技術基礎,制定每年的漁獲配額及其他管理措施,旨在優化漁業產量,同時避免過度捕撈和生態系統的危害。進行股票評估條紋馬林魚(奧達斯Kajikia),藍色馬林魚(黑Makaira),和劍魚(Xiphias鱘)的BILLWG重點。上述是在ISC的官方找到的資料,在官方網站看到台北的名稱有種對台灣的虛榮心,這可是另類的台灣之光,參與國際組織,使台灣在國際發亮,還有教授給我們看了許多,奇奇怪怪的魚類,有些甚至根本我都看過,有劍旗魚,紅肉旗魚,雨傘旗魚,黑皮旗魚,立翅旗魚等等,鮪魚有大目魚,正鰹,長鰭鮪,南方黑鮪,黑鮪,黃鰭鮪等等,都是些我沒聽過的,以前只知道其餘好吃,現在對旗魚鮪魚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學到了如何從廣大的海洋巡找魚類的位置,如何追蹤魚類,很開心在這學期修道教授的課,很高興認識到許多海洋的知識。

應物一 田政頡 10110131 提到...

應物一 10110131 田政頡
很高興這學期選到了「海洋生態學概論」這堂課,每個學期都因為人數爆滿而難以擠進這門課,由此可知,這堂課的熱門程度,畢竟這課程是獨一無二的,讓我們這些學生補足了這方面的知識,也更能理解大自然的珍貴。
剛開始老師就開始講關於各種動物標放的事情,讓我對現代科技又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了解到了對於許多動物日常生活的觀察方法,看結果是非常有趣的,看著動物在各個地方停留或遊走,使人產生猜測對於其行為的想法;但我知道這其中的過程非常辛苦,也需要十分充足的技術,才能在不傷害到動物的前提下,又能充分的觀察牠。
不過,我也更認識的生態的問題,許多動物在人類的濫殺和破壞其生長環境下,數量已經為之不多,或許很多動物都在許多政策的保護下,但有更多具有經濟效益又還有一定數量的動物,是沒有的,可能在現在看起來,捕捉的數量和動物族群的數量還是有比例差,但我認為如果等到數量過低才來保護,是否操之過晚,因為在低數量下,人類想保存這物種,將要耗費更多的人力跟金錢,非常的得不償失。
這門課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希望以後的學弟妹都還有機會來上這門課,因為這門課不但只讓我們增長知識,更學了如何去珍惜現在擁有的,不只是動物,還有更多的事情是要把握現在的。

時世安 提到...

感謝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Tuna and Tuna-like Spec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ISC)捐贈台灣45 枚上脫型衛星標識器,提供台灣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執行「太平洋海域國際合作型旗魚標識放流研究計畫」。透過上脫型衛星標識器也許可以了解到旗魚洄游的路徑,較常在待在哪中溫度,或是所處的海洋深度,進一步可以作為漁業資源管理的重要科學依據。我覺得標示旗魚應該蠻辛苦的,又不見得容易遇到其餘,更何況是抓到他。如果抓到旗魚的話,還要先在他身上裝上標識器,順利的話就可以就可以放流等待,但如果他在裝標識器的過程中昏厥的話就很麻煩,必須先喚醒她。而如果設定脫落的時間為好幾個月,那就更困難了。不僅是標識器很難回收,訊號收不收的到也許是個問題。整個過程中感覺充滿著未知數、艱辛、困難,而研究員的辛苦更不用說了。
標識放流我認為是很重要的。如果想要永續發展,不破壞海洋生態是很困難的。現今的社會太大了,如果不懂得節制取捨那所造成的問題絕對不會是好的。透過了解海洋魚類的生態、作息、環境,徹底了解魚類才能較容易的制定漁業資源的管理。台灣應該要多加發展海洋生態研究,台灣每年所產魚類絕非甚少。但若不做好漁業資源的管理,定會造成生態的不平衡。像是6月絕非旗魚在台東活躍活動的季節,但若在這時過度捕捉一定會造成混亂的。

應物一 10110136 時世安

Unknown 提到...

英美一 10113140 陳韋如
在上這門課之前對於魚類相關的之事都不是很了解,雖然常常在上課中聽到老師說過,但都只是大略的,在看過這篇文章之後發現其中存在很多很深澳的知識是我們平常根本連接觸都很少的東西,也發現到我們對於這片土地是多麼的漠不關心,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但我們卻忽略他那麼久,一直沒有去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日常生活中的我們對於魚類標識放流的活動都不是很清楚,但因為上了這門課才開始對他有了多一點的了解,平常的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新聞可能都只是今年捕到的第一條鮪魚、旗魚季開始了……..等等這類的新聞,但我們卻很少看到哪裡有魚類的放流活動,所以這也使我們都漠識了海洋生態是如何被破壞的,平常我們在吃的同時恨少會去注意他到底是從哪裡補來的、是被用什麼方式被捕殺的、是不是被過度的捕殺,也因為這樣的忽略,我們生活的周遭海域都被破壞的很厲害,如果我們及早的發現和保護的話,或許結果就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子了,因此這也提醒著我們應該要好好的去面對我們曾經或正在破壞的生物,或任何的地方,因為我們就住在這片土地上,如果連我們都不去理會他那還會有誰去關懷他保護他呢?

Unknown 提到...

文休一 10119110 李依儒
我們是生活和海密不可分的台灣人,但是卻很少有人珍視,這養育我們的偉大母親。雖然家鄉臨近海邊,對魚市場也不陌生,但是對於海洋的種種,卻一知半解。台灣四面環海,對於海,不僅應該要有深厚的感情,更要懷著感恩的心去了解它、認識它,學習珍惜海洋資源,這是我修這堂課的動機。
以前被教導的海洋知識很少,很高興能獲得老師上課傳授的知識,以及老師親身的經驗分享,彷彿使人身歷其境,增加了許多見聞。
大型洄游性魚類的標識技術,不僅提供漁業管理的科學依據,也是海洋資源評估的重要參考,對於海洋的生態保育,助益良多。要讓海洋生態永續展,不僅僅只靠專家學者提供技術去深入研究,進而提供方法維護。大眾珍惜海洋資源的觀念,更是重要! 對於現代人濫用海洋資源感到十分憂心,美麗的海洋已經變了樣,然而人們還是貪婪的不當取用、任意浪費……。很多人有錯誤的觀念認為,海洋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類一直以來咨意污染,排放有毒物質及傾倒廢棄物,濫用濫捕魚蝦,令人堪憂。勉勵自己能為海洋生態永續經營盡一份心力,海洋是大家的,必須共同維護。

Unknown 提到...

閱讀完本文章後,讓我了解甚麼是真正的捕魚人,熱愛海洋,崇尚大海是他們的宗旨,將海洋做為他們探索知識的聖殿。並非使用流刺網的那些漁人,賺進大把大把的鈔票,海洋視為金庫。真正的捕魚人則是將大把大把的鈔票購買電子式衛星標識器,加速度數據記錄器…等等高價位儀器,加上老師課堂中的其中一張投影片裡桌上堆滿各種機器,總價甚至可能高達100萬!!如此龐大的金額的支出換來的可能只是一份海洋魚類的研究。除了經費的支出,精神上的付出也是相當大的,常常一出海就是好幾天,因為不使用魚網,只靠船長敏銳的雙眼找魚並用最傳的方式,也是最費力的方式--標槍刺魚。回想課堂中阿海放的”戰浪”紀錄片裡,聽見船長激動的吶喊,大夥兒跑到船頭拿起標槍,抓準時機並突刺旗魚。我見到他們捕到魚那內心的激動以及臉上顯露出一絲滿足的神情,讓我為他們感到非常高興。
我們住在一個海島國家,但對於海洋這塊領域以及在海洋方面的人才培育卻未受到相當重視,而這些都必須仰賴政府的投入與資助,為此海洋的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透過文中「太平洋海域國際合作型旗魚標識放流研究計畫」,希望能夠喚醒大家對大海的共識,去體認到海洋資源的重要性,並用自己的能力來實踐我們對海洋的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