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添祥三號初體驗


長期以來都是與龍漁發 - 陳永福船長合作標識放流
今年標案換人,由添祥三號 - 張天賀船長標得

今日與海哥至石梯港第一次登上添祥三號體驗戰浪
海哥展現Riyar的毅力,與船員釘在船頂受風、淋雨尋找旗跡一整天
由於第一次搭這艘船,船上安全措施還不盡理想(護邊、高度、防滑)
運氣真好,碰上下雨就算了還搭上九級東北風,想吐但要忍耐的意志在內心煎熬

船員看了一尾旗魚
可惜經過幾番追逐後還是沒辦法鏢得
船長說對我們說抱歉
但我們明白,發現旗魚是運氣,鏢到旗魚是實力,這兩樣都需相輔相佐
最後,載著一尾昨天標到的雨傘旗魚及零星漁獲回新港
討海人的笑容很真,哀愁也很讓人心疼

攝影 洪曉敏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長崎大學標識放流 day 5

GOPR0005

東北季風昨日南下,因為十級陣風,所以休息了一天
今早出海,這風勢似乎沒有緩和多少,陣風達九級還搭配了偶陣雨

GOPR0006

GOPR0008

以往出海都會在船上補個眠
在膠筏巨烈搖晃、下雨及不時有海水吃進船艙的狀況下
不得不往高處爬,等待船長下完鉤準備揚繩

GOPR0022

GOPR0023

古川第一天就弄掉了帽子,我給了他一頂新的
千交待萬叮嚀,要注意帽子別被風吹了,沒多久帽子真飛了…我的2009旗魚祭紀念帽

GOPR0033

一開始起鉤並沒有收獲,但隨後便有不少鬼頭刀吃餌
古川帶來的Archival tag 只剩六枚,沒有兩三下就全數放完了

前晚幫同學改論文格式只睡二個小時
睡眠不足連帶也容易暈船,身体略顯乏軟
古川問我還有沒有力体,因為接下來準備標識傳統籤( conventional tag)

我說,吐完就沒事了
順便還向古川分享了我在海上最痛苦的嘔吐經驗
這趟航次,雖然浪況不佳,也暈了船,但痛苦指數只能排第二
排第一的是去年次搭「龍漁發」鏢船吐了四次,那次是真的大暈了

不止暈了頭,還暈了胃,頭痛不止還吐了四次,青色的膽汁都出來了
船長安慰我說:暈船是很痛苦的,我到現在還在暈!
討海人都知道暈船的痛苦,所以每次出海我都很配服討海人

GOPR0034

拍完這張,浪吃進來,船長全身都濕了
泰榮船長說:「我一個人是不怕,就怕你們的安全」

船長不怕是應該的,因為幾十年在海上獨立征戰
套一句老人家常說的,啥大風大浪沒見過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長崎大學標識放流 day 4

GOPR0006-3

雙十國慶休假一天後,隔日清晨五點依舊與古川繼續執行標識任務
東北季風下搭乘小筏真的有點恐怖
尤其是出海後要從從船頭走向船尾的這段路
一個不小心可能就「填海」了

GOPR0007-2

GOPR0016-2

今天的漁獲量也只能用慘淡來形容
漁獲量用十根手指都算的出來

GOPR0040

今天的風浪約八級
還好這一陣子常出海,要不然可又要上演餵食秀

GOPR0044

海鱺仔

GOPR0057

GOPR0058-2

GOPR0061

GOPR0065

皇天不負苦心人,就在最後的幾門鉤釣中了三尾鬼頭刀
其中一尾死了,另外二尾順利的將Archival tag完成標識

Tagging-track20131011

航行軌跡與標識記錄 Track by Dr. Furukawa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長崎大學標識放流 day 3

GOPR0001

這是本週古川搭程「成漁壹號」的第三船次
一如往常的在清晨五點離開新港漁港
泰榮船長於南邊延岸開始下鉤,於三仙台延岸東方附近揚繩

這幾天南風,漁獲的狀況不盡理想
昨日同事與古川出海,進港後只說了一句「好慘」

GOPR0004

這木製插座,是古川來台灣時作的
我給他的建議是,可以考慮速食店取吸管的那種方式
只是不曉得如何將標識順序處理好就是了

古川原本準備了十四支的傳統標籤鋼管
臨時被出借了十支,所以只剩四支
他特別交待我,如果今天鬼頭刀漁獲多的話,請幫他套標籤

GOPR0007

今天真的很熱,船長揚了半籃的繩籠
一條魚也沒有,我與古川對看,只能苦笑了

船長說:「今天真的是有夠差的差,流水差啊!」

GOPR0013

GOPR0012

船長將河豚放生去了

GOPR0020

遠遠望去終於有鬼頭刀上門
可惜餌料已經吞入胃部,無法標識,期望再度落空

GOPR0023

只能測量長度、性別,作個簡易的記錄

GOPR0026

船長口中唸唸有詞的抱怨著
當然,話機那頭傳來的訊息也可以多少了解
附近其他延繩釣漁船的漁獲也不盡理想

GOPR0027

新添購的相機手臂,但轉環材質不太理想,第一次碰海水後就生銹了

手臂用來安裝Gopro hero3
在此不得不推薦這款極限運動攝影機
無論是拍照或錄影,真的非常好用
這次拍的照片也是用Gopro拍攝,lightroom後製,效果非常好

GOPR0028

船上工作的空間真的有限
古川所製作的置魚架(魚拉上船後用於測長與縫埋電子標識器)在這小空間裡非常不便
因為活魚一上船就會把他的器材弄的天翻地覆

古川:甘脆別用那架子了

GOPR0034

今天唯一有用的數據,大概就是這鹽溫深儀(CTD)
海水導電度、溫度與深度,其數據可以用來分析,也許鬼頭刀這麼少與這些參數有關聯
在古川10/15回國前,一定要將15枚電子標識器標放完成,繼續加油!


攝影 / 文字  洪曉敏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戰浪 - 鏢旗魚記錄片

戰浪海報

台灣首部忠實呈現漁民文化的HD影像紀錄

《戰浪》是台灣首度以高畫質HD,忠實記錄傳統漁民生活,深入台灣東南部台東縣成功鎮漁港,關注海洋,貼身記錄當地十分獨特罕見的傳統鏢旗魚手的生命故事,帶領觀眾身歷其境,感受這群最後的傳統漁民,在海上鏢旗魚的高超技術與艱困的討海生活,也進一步探討逐漸消失鏢魚文化與永續漁業資源等議題。

宣傳影片:



播映時間:

◘ 公視 CH13  2013年  8/16 (五)  22:00
◘ 公視 HD頻道 2013年  8/17 (六) 12:00、19:30
◘ 片長:75分鐘
◘ 官方網站:www.pts.org.tw/success
◘ 臉書粉絲團: www.facebook.com/atowncalledsuccess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0709利用加速度數據記錄器標識雨傘旗魚


WP_20130709_001

日期:20130709
人員:江偉全、洪曉敏、渡邊峻
漁船:成漁壹號 - 泰榮船長

凌晨四點出海,船長坐在安檢哨等我們
延繩釣漁船離開離口後一路往南行駛,近七點來到了東河橋外海

WP_20130709_004

泰榮船長選好位子便開始下鉤,鉤數一籃約200門
為了捕獲「活」的雨傘旗魚,鉤數不能太多
且必須在下完鉤後在漁具範圍來回巡視
若有發現因吃鉤跳出水面的旗魚,則會馬上靠近將其捕撈

WP_20130709_014

近十點話機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泰榮啊,一尾雨傘在你們船後跳啊跳」
一尾長101公分,重約20公斤的雨傘旗魚上鉤了

阿峻馬上將標識器及水下攝影器材組裝
也許這次標識器裝置的過程不夠快,所以導致在水中等待牠「醒」過來的時間有點久
雖然如此,雨傘旗魚還是平安的標識放流回大海

WP_20130709_019

夏天的東海岸,作業漁船並不多
躺在小船上欣賞這自然美景真的很愜意

任務圓滿達程,心情是比較輕鬆的
標識器上的彈脫裝置設定為一天,若順利的話明天就可以撿回標識器

WP_20130709_025

下鉤的位置是在成功鎮南邊(東河以北),但收完鉤之後會在成功鎮的北邊(長濱以南)
回程須花二、三個小時,過了三仙台就知道離進港的時間大概還有三十分鐘
從海上看台東,真的是很漂亮

WP_20130710_001

日期:20130710
人員:洪曉敏、吳允輝、爰瑱
漁船:泰勝168娛樂漁船 - 高志文船長

標識器預計在清晨四點半會浮起
我們一行人凌晨十二點便驅車北上來到花蓮

WP_20130710_005

WP_20130710_008

WP_20130710_009

六點後開始確定經緯座標,便開始驅船尋找標識器
於九點二十分接近拾取範圍

WP_20130710_014

標識器就在這海域附近,大家都張大眼睛的尋找

WP_20130710_016

志文船長明明就已經發現,還故意留機會讓我們喊
順利的撿到標識器,大家都非常的開心

WP_20130710_017

阿峻再一次的完成標識作業

WP_20130710_022

回程的花蓮外海
船長說得開四個多小時才到花蓮港

WP_20130710_024

看來大家都累翻了,整個出海行程,一共使用了約十三個小時

影片: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0503 立翅旗魚標識放流

船移動軌跡

利用手持GPS記錄鏢旗魚漁船的作業軌跡

鏢旗魚(江偉全攝)

上午七點多,印藉船員發現立翅旗魚

鏢旗魚(江偉全攝)

在鏢旗魚團隊的合作下,順利將衛星記錄標識器(PSAT)植入旗魚背部

鬼頭刀(江偉全攝)
無標題

後頭的曳繩釣也有很好的收獲

攝影 / 江偉全

利用彈脫型衛星記錄標識器觀察西北太平洋黑皮旗魚垂直棲息行為特徵

2013魚類協會海報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新貨到 (PTT-100)

PSATs PSATs_3 PSATs_2

PTT-100 Archival Pop-up Tag

標體長度21.6cm,最大直徑4.06cm,天線長度17.1cm,重量65至68g,使用低阻碳纖外殼(composite carbon fiber low-drag housing)密封,可承受深度達2,100m,感應器元件運作溫度範圍-4 – 40°C (解析度為±0.23°C),深度範圍0 – 1296m(誤差為±5.4m)。彈脫型衛星記錄標識器是利用外部手術與各種不同款式之錨定裝置(anchoring devices)附著於海洋生物體表外部,可記錄海洋生物之棲息環境溫度、深度(壓力)與光照度,現今廣泛運用於硬骨魚類(旗魚類、鮪魚類、翻車魚等)、軟骨魚類、海龜及魷魚(美洲大赤魷)等多種中上層海洋生物之漁業研究。


  近年來,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Tuna and Tuna-like Spec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ISC)持續推動北太平洋旗魚類之資源評估研究,尤其對旗魚類之生態習性及行為特徵,投注相當高的關切。ISC主席 Dr. Gerard 於 2008 年訪台,並捐贈 45 枚上脫型衛星標識器(總價達一千一百萬台幣),提供本所執行「太平洋海域國際合作型旗魚標識放流研究計畫」。經本中心研究人員與台東新港漁港資深的鏢旗魚船長共同研商後,利用傳統鏢旗魚漁法順利將標識器鏢置於旗魚背部。該標識器會自動記魚隻的棲息水溫、深度及地理位置等訊息,迄設定之脫落日期時,標識器會自動脫離魚體浮上海面,經由法國衛星系統 (ARGOS)傳遞所記錄之訊息至研究者電子郵件帳戶,再進行旗魚類行為特徵解析。本項計畫首創大型洄游性魚類之標識技術,所得之資料也將成為ISC旗魚工作小組進行北太平洋旗魚類資源評估之重要生物參數,也是未來擬定旗魚類漁業管理策略之重要科學依據。

  今(2013)年1月31日,ISC主席 Dr. Gerard 偕同副主席台大海研所孫志陸教授至本所拜會,彼等除對本所的旗魚類標識放流研究成果表示讚賞,並力邀本所參與舉辦「第五屆旗魚國際研討會」外,同時再次捐贈11枚衛星標識器(總價達二百三十萬台幣)予本所,由劉富光副所長代表接受,雙方取得持續共同推動太平洋海域多國性合作型旗魚類標識放流研究之共識,期能因此累積更多關於旗魚類族群動態訊息,俾助於資源評估模式之建構,進而據以擬定適當的管理策略,以促成太平洋旗魚類資源的永續利用。

江偉全/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