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戰浪 - 鏢旗魚記錄片

戰浪海報

台灣首部忠實呈現漁民文化的HD影像紀錄

《戰浪》是台灣首度以高畫質HD,忠實記錄傳統漁民生活,深入台灣東南部台東縣成功鎮漁港,關注海洋,貼身記錄當地十分獨特罕見的傳統鏢旗魚手的生命故事,帶領觀眾身歷其境,感受這群最後的傳統漁民,在海上鏢旗魚的高超技術與艱困的討海生活,也進一步探討逐漸消失鏢魚文化與永續漁業資源等議題。

宣傳影片:



播映時間:

◘ 公視 CH13  2013年  8/16 (五)  22:00
◘ 公視 HD頻道 2013年  8/17 (六) 12:00、19:30
◘ 片長:75分鐘
◘ 官方網站:www.pts.org.tw/success
◘ 臉書粉絲團: www.facebook.com/atowncalledsuccess


54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生科一 10216124
看完戰浪,我覺得那些鏢旗魚的漁民都好辛苦,旗魚必須在有大風大浪的時候才會游往水面,在沒風沒浪的時候鏢不到,等於沒收獲,就沒錢賺,生活也會變得吃緊,沒鏢旗魚他們就不能生活,現在因為流刺網,大量的魚被過度捕撈,包括旗魚,這讓牠們的數量明顯減少,持續下去的話有瀕危的可能,這樣不但會讓漁民無法生存,也會少了許多物種,傳統的鏢旗魚因為耗時耗力也比較危險,現在年輕人大多吃不了這種苦,所以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也逐漸在沒落,很多台灣傳統文化都面臨到這個問題,幸好現在有很多和觀察員合作標示旗魚,可以知道牠們的數量和活動範圍,也可以知道其他魚類的資訊,像鮫、鯊、鮪魚、翻車魚這些數量不多的大魚,流刺網雖然帶來很大經濟效益,卻影響了整個海洋的生物資源,就算有些地方規定不能使用,但不少人還是會鑽法律漏洞,對海洋危害很大,這部片除了告訴我們鏢旗魚這項偉大的文化,也是在呼籲人們應該要重視海洋問題,我在星期六有去參加旗魚季,那裡有在賣一些生魚片或旗魚羹,我沒有買,後來活動開始,真的就是背著製作好的旗魚模型進場,還有穿旗魚裝的,先跳了一些像儀式的舞,然後又帶了真的旗魚,或許是希望今年旗魚也能豐收,這次沒去鏢旗魚,有機會也想鏢看看。

Unknown 提到...

瞬息萬變的當今 一個資訊發達 科技進步的時代,還是有一群人默默地用這傳統的方式生活。如同 裡的討海人,一群跟魚群對決的勇士們。以討海維生的陳永福船長等人,堅持沿用日據時代頭傳下來的古老方法捕魚: 鏢槍射魚。他們接受著大海給予的嚴峻考驗、以及擔憂古老技法可能即將失傳,感嘆漁獲量漸漸減少,船員們的生計受到影響。種種因素都面臨到衝擊,陳永福說:「我對海很有興趣,對讀書沒有興趣,我14歲時,我爸爸就叫我來抓魚,他的規定很嚴格,叫我甚麼都一定要學,不能打瞌睡,我就每樣都學我爸,出海就一定要抓贏別人,就是不要輸人這樣……」因為陳永福船長跟船員都深愛著這片大海且熟悉這海洋。但是年紀大了,體力衰退,眼看就快被時間吞噬淘汰,好多好的事情無法達成的無奈 擔心。
討海人的人生看似平凡卻隱藏了許多的不平凡,他們跟隨著海洋生活,沒有固定的時刻表,只有海洋給予的各個挑戰,不知道下一秒會看見甚麼。他們熟悉怎樣的天氣和風向適合捕魚、熟知魚的行動與潮流行徑,更親近那片海洋,更了解那片海洋,更深愛著那片海洋。不是為了金錢,而是那份不服輸與熱忱的心。討還人的樸實無華,卻帶給他們月天與知足,對老天爺的信仰敬畏。他們更懂得保護這片珍貴的海洋,但是卻檔不住新式捕魚法的崛起,海洋資源的銳減,感傷技藝的失傳……,往後勢必得在海洋及衝擊之下做出掙扎的選擇。

大一 10201115

Unknown 提到...

華語四 9914160 沈含眉 期中心得報告
  「戰浪」這部電影,真切記錄了漁民的生活,也樸實描述著鏢魚手的生命故事。從清晨四、五開始,電台播放著台灣東部的海上風速,台東縣成功鎮的陳永福船長已帶領著四位漁民出海鏢旗魚……。然而,一整天的天氣決定了漁獲的多寡,如果風浪太小,那可能一整天都不見旗魚現身;如果風浪大,那可能有數隻旗魚會上鉤。尤其,東北季風來臨時,海上掀起一波又一波巨浪,鏢魚手們不僅要忍受風寒,還得站在高處舉著二十多公斤重的三叉鏢竿,等待旗魚露出牠們的尾鰭。鏢旗魚如此辛苦的行業,需要的不是智力,而是敏銳的觀察力及經驗。海洋作家表示,他曾經也在海上工作,一開始不習慣離開陸地的生活,幾乎天天吐得嚴重,過了一個月後,接任鏢魚手,他便漸漸瞭解這份工作需要的是好眼力,而不是呆板的專注力。藉由這次的影片欣賞,我們知道鏢魚手這個艱辛、報酬率不高的行業,維護了漁業的永續發展,而不是像現今的流刺網、電魚等魚法,大量的捕捉,導致魚的體型越漸縮小,捕魚的環境也愈來愈不利,更是破壞了海洋生態業,也影響了生物鏈的平衡。雖然,鏢旗魚的獲利不高,無法穩定維繫家庭的生計,不過,老漁夫們延續上一輩的努力,不畏苦,不畏風浪,只為了堅守家族的鏢旗魚傳統,保護海洋系的生存,這樣的精神,應該是我們要效法且傳承,而不是讓它消逝遺忘。

Heegreis 提到...

海概心得 10211237 資工一乙 劉子豪
我雖然沒有體驗過漁民的生活,但是看了戰浪這部紀錄片對我有一定的感觸。鏢旗魚無疑是個黃昏職業,看到從事這份工作的人平均都以六十好幾,讓我深感他們也可以被稱為「少數民族」吧。鏢旗魚儼然是種文化,但對於漁民們說是文化過於抽象,而是一個他們賴以維生的方式,是一種以生命去搏鬥的生活(職業),或許對於旗魚們和漁人們搏鬥也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吧;相對於流刺網捕撈,我感受不到任何情感於其中,流刺網的漁船就像是打撈屍體的船,而我們則是吃著一具具的屍體,不分大魚小魚。近幾年,我接觸到拒吃吻仔魚的觀念,一條條剛出生不久的小魚,就這麼不分魚種被吃下肚,無名的烈士會被讚揚,然而一碗的吻仔魚早在被撈出海面時,生命的色彩以不復存在,只剩一片白,連名也不剩,只知道那代稱為「吻仔魚」。長年於海上立足,以海維生的鏢旗魚的漁民們更能體會到海的枯竭、空虛,所以影片中的漁民們才會對流刺網如此嗤之以鼻吧:「魚中就死,魚中就死……」。除了海洋的生態,我也看見了「家庭」。船長因長年的職業傷害而去醫院檢查腳,我想每個職業或多或少都有職業傷害,然而當收到這些壞消息時,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坦然,家人的擔心以及船長說:能再做多久就再做多久,越是無奈就代表越無法去反抗這個事實。有一幕是船長載著孫子在港邊教他開船,船長道出黃昏職業的宿命:要好好讀書,不然就要好好學捕魚。捕魚成了最後的選擇。有一幕,令我很感動,有位船員去照顧他的爸爸,看著兒子餵著難以控制自己行動的父親吃飯,我想很難不引起每個人的孝心,聽那位老父親以前看魚技術很厲害,讓我不禁覺得,這就是所謂的繁華落盡,最後回歸真淳。這部「戰浪」中我看見了「傳承」,鏢旗魚的難以傳承、親情之間的傳承,更重要的是海洋資源的傳承,一旦被破壞了就很難以挽回,總有一天真正的海也只能在影片中才能看見了。

Unknown 提到...

戰浪心得
10214151 華語一
在日新月異的科技下,許多捕魚之人利用了能使他們漁獲量增多的武器,如:流刺網;流刺網是台灣漁民普遍使用的魚具,可長達數百,甚至數千公尺。佈滿尖刺的流刺網,是最可怕的「血滴子」。它使台灣東沿岸的魚量正逐漸減少,且越來越小隻。
但也有許多保持傳統的漁夫們,扔使用「標魚」,從影片看出,他們須在汪洋無際的大海之中,找尋旗魚唯一露出海面的背鰭,這些考驗的不只是技術,還有許多的經驗和船員之間的默契,稍一失手,今日唯一的成果可能就會悄悄的溜走。整天忙碌下來,可能抓到的就少數幾隻,但一回港口,看到部分使用流刺網的漁夫們,感到無比的感慨和失落。他們也可以使用流刺網來抓,但這樣只會導致海洋的生態更加快速的消失,他們選擇最遠始的方式,保留小魚,在未來他們才有機會再與最親近的大海有一絲的交流。
但從主角對小孩說的話:「把書念好,就不用在捕魚了」,就連自己本身,都對漁業的沒落感到坦然。雖是實話,但聽在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和難過。原來,每天一口一口送進最裡的魚,背後竟是一件一件的辛酸史。
永續發展和在地發展,在兩者中是必須取得平衡的。於在地發展中的-旗魚季,是為了振興當地漁業的方法,但每臺漁船不停的捕撈,讓數量可以說是急遽減少。廖鴻基先生說:活動如果只辦在於「吃」的方面,那就是錯誤的。多元化的介紹當地特色,保護地球,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

劉柔君 提到...

幼教一 10206108 劉柔君
鏢魚手不為海上的巨風狂浪,站在甲板仔細觀察海面上的變化,有著對海洋的熱情和與船員間的默契,雖然漁獲量沒有不多,但是間接的保護了漁業資源,這是個珍惜海洋資源的行業,但也是個苦無後繼的夕陽行業。現在,捕魚人使用了能夠獲取龐大漁獲量的流刺網,流刺網是傳統漁民所使用的捕魚器具,它使漁獲量逐年減少讓海洋資源一點一滴的失去原有的平衡,而在這背後的主要因素其實是我們貪婪。在網路上曾看到過一則關於拒吃吻仔魚的訊息,被我們吃下的吻仔魚其實是許多魚種的幼苗。我們一方面使用流刺網不分大小魚的捕撈,而一方面又將小魚苗吃下肚,在這雙方無止盡的對海洋進行捕撈,漁業資源的匱乏指日可待。在影片中也看到一位捕魚人對他的兒子說:「好好讀書,不然好好學捕魚」、年長的船長因長年的鏢旗魚而有的職業傷害卻依然說能在做多久就做多久,這些對漁業後繼無人的無奈表露無疑。在船長餵他爸爸吃飯時曾提到他爸爸是當年全鎮中鏢旗魚技術最好的標魚手,這讓我禁有繁華過後、轉眼一場空的感覺。我在「戰浪」的影片中感受到捕魚人對現在處境的無奈,如果繼續使用流刺網補撈、不珍惜漁業、海洋資源,那麼現在所看到的充滿生命力的海洋在未來只能在腦海中回憶了吧。海洋資源是需要永續發展的,以前曾聽到海洋取之不竭用之不盡,這個觀念是該好好矯正了。

Unknown 提到...

海洋生態概論-期中心得報告
生科一 10216132 劉元智
看完[戰浪]這部紀錄片之後,對海洋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才發現到原來台灣仍然有一群與海洋搏鬥的勇士,他們不因科技的進步而改變傳統的捕旗魚方式(鏢旗魚),不使用會危害海洋生態的捕魚方式(流刺網),一直以大海為友,和平的共處,實在是令人敬佩。
紀錄片當中提到,因為流刺網的關係,導置漁獲量越來越少,也深深的影響到海洋生態,更給我們一個很大的警惕,不能因為一時的利益,而忽略長遠的利益,所以應該要與大海和平共處,給彼此一個空間,才能夠永續下去。
片中的漁民們的生活,實在是令人羨慕,令我非常嚮往,希望有一天也能夠跟他們一樣,跟大自然和平共處,這也使我更確定未來的方向,確定要將自己的所有心力都投注在生態這塊領域上,因為我們都是生存在大自然的環境,應該與大自然和平共處,以及大自然充滿了無數未知的事物,令人想要去窺探大自然的奧秘,讓我們可以更加的明白與認識大自然,也能夠為生態領域進一份力量。
而台灣是我們的家,我們應該要更家的愛護它,因為我們肆無忌憚的在它身上不斷的劃下傷口,使它身上充滿的傷痕,原本美麗的土地,已經不復從前,所以我決定要在台灣的生態上盡一份力,使台灣的生態環境不再被更家的破壞。

Unknown 提到...

華語一 10214128
  由於我是公視愛好者,喜歡公視的節目、人生劇展、紀錄片等。今年暑假,在公視看到戰浪的預告,就很期待首播那天的到來。戰浪不只是闡述台灣的海洋特有文化-鏢旗魚,甚至也道出了台灣現在的漁業正面臨著什麼樣的窘境及漁業家庭遭遇的困境。
  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的人們,大多都短視近利,在漁業中也是如此。有些漁民貪圖一己之利使用流刺網捕魚,雖然可以捕得大量漁獲,接踵而至的卻是漁獲量逐漸減少及傳統標旗魚文化的沒落。討海人是靠天在吃飯過生活,對於鏢魚手而言,要過好生活並不是天公作美這麼簡單。他們是在跟海跟浪跟旗魚跟蒼天戰鬥,贏了,就能混口飯吃,而如果輸了,不僅是自己傷痕累累,甚至連家庭也可能顧不了。他們堅持不用流刺網,不僅是為了保存海洋的生命使它生生不息,更是追求鏢旗魚帶來的刺激感及榮譽感。雖然這樣的堅持使得自己的獲利不比使用流刺網來的多,不過或許這才是他們心中真正的出海捕魚。而看著紀錄片中的船員們各個年紀都六十好幾,卻沒有人可以傳承他們的鏢魚技術,真的深怕有一天鏢魚的文化不再,也更怕有一天台灣再也捕不到魚。
  很開心可以在課堂上又看到這部紀錄片,甚至可以透過老師的描述更清楚了解整個鏢旗魚的艱辛過程,讓我對戰浪及鏢旗魚有更深的認識。

匿名 提到...

9903123 社教四 林惠靜
戰浪觀後心得
台灣身為一個海島國家,對於海洋文化的教育卻是少得可憐!些許陌生、些許害怕、些許不安,這是我對大海微弱的記憶。透過『戰浪』,我學會重新看待我們與海洋間的關係,任何事情其實都可能擁有密不可分的關聯。

每樣工作都有它背後的辛苦與辛酸之處,而台灣的漁民樂天知命的性格令我動容。這部影片中每個小人物的故事,有可能就是發生在我們周遭的情景。旗魚是成功鎮居民的經濟命脈,鏢旗魚雖不像流刺網可以有大量的漁獲量,但只鏢大魚放過小魚,卻深深蘊含著保育生態的精神。

然而這群年約60歲的老人,懷抱著與大海光榮對決的夢想,在他們這代之後,也無人可以傳承。就算有人可以傳承,空有一番好身手,未來也得面對無魚可鏢的處境。當人們正大快朵頤吃著滿桌的海鮮時,卻無法思考漁業逐漸走向工業化的後果?

「以後魚可能會消失……」,看完紀錄片,除了對海洋漁業資源的耗竭擔心之外,更難過的是遺憾看到鏢旗魚手產業未來的沒落。而劇情走到尾聲,我腦海裡浮現著老漁民堅毅的神情,「這裡這裡,開慢一點,大魚……。」在風浪很大的船頭,他們微彎著找尋旗魚的身軀,船員間相互配合的動作、步調、節奏,形成一幅真實且感動的畫面,久久揮散不去。

Unknown 提到...

捕魚這個行業在我們聽來事件繃緊神經的工作,因為出海捕魚不但常會遇到大風大浪,而且出海捕魚當天的收穫量是多是少都要順應天命,聽天行事是最保險的做法。或許成為一個「海上男兒」就該這樣,比別人更熟悉大海,掌握魚的行徑方向,就算不知道今天到底會不會有收穫,做就對了,即使今天沒有,還有明天、後天、大後天,總不可能都「共辜」。
堅持以傳統的方式捕魚,卻擔心著將來會失傳,現在台灣的社會,多數年輕人都不喜歡從事第一產業活動,旦若是連最底層的根基都沒有打穩,下一部該怎麼做,是不是揮跟著垮台?社會上無非就是需要一群人默默的付出,為了生活拼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那群六十幾歲的老年人為了生活,什麼事都做過,現在的年青人就是太好命了,三天兩頭的換工作,用暴利謀取財務,欺騙社會大眾,為了降低成本就讓食物成為不健康的,所有的「味道」都是假的。還是老一輩的人比較實在,做事情也讓人感到比較放心,即使價格比較高,卻還是健康比較重要。
看戰浪這部片真的很過癮,每次看這部片都覺得,這是一部很真實、很真誠的電影,這不就是述說著最平常的漁名,我們雖然只花了兩個小時坐在電影原裡,看到的是他們最平常的生活,跟著他們一起出海、一起捕魚、一起享受釣到大魚的開心感覺,從此也變成我們心中的一塊經驗。
音樂一 10109126 呂念宥

Unknown 提到...

海概心得
特教一 10208130
  隨著人類科技的發明日新月異,使人們能夠享受更便利的日常生活,但是這樣的發展往往卻忽略了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所承受的負擔。隨著大自然環境的改變,各地的氣候和物種也都跟著改變,當中影響最大的莫非是連結各地方的大海了,而討海人也成為當中最辛苦的行業。看完了「戰浪」之後,當中提到了陳永福船長等人,跟隨著父親的腳步,從年輕就開始學習如何鏢旗魚,跟著大人們出海學習,漸漸地等到上一輩退休之後就接起了這艘船,傳承了這個古老的方法。鏢旗魚這個工作不僅僅需要有好的眼力,好的精準度,更需要有好的體力來丟魚標,在現代的年輕人看來這是一個辛苦又賺不到錢的工作。很多人笑他們傻,現代科技更進步了,可以用一些更好的方法,例如:流刺網...等 但是在他們眼裡除了流刺網會造成生態無法永續發展之外,更是因為希望能夠守住鏢旗魚的這個傳統,延續著鏢旗魚的精神。這是下一代的年輕人所無法理解的,也是不在乎現代經濟利益而過著足以養家活口的主要原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我們即將面臨著海洋資源銳減和傳統技藝失傳的危機,身為下一代的我們不應該只是想著如何賺更多的錢,而是必須朝著該如何延續現有的生態資源,使其延續下去,讓我們的後代子孫們能夠有著不單調的生長環境。

匿名 提到...

資工四甲 9911172 楊力嘉
期中報告
戰浪這部影片其中有一段父親對著孩子說要認真讀書,不然就來捕魚,因為自己的父親是個商人,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父親也經常這麼跟我說,由此可見漁民的辛苦。其中另我敬佩的一段對話,陳永福說:「我對海很有興趣,對讀書沒有興趣,我14歲時,我爸爸就叫我來抓魚,他的規矩很嚴格,叫我什麼都一定要學,不能打瞌睡,我就每樣都學我爸,出海就一定要抓贏別人,就是不要輸人這樣......」,因為自己的興趣能夠克服各種困難朝著目標前進。影片中出海時面對濤天巨浪也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過下去,不管是農民或漁民,他們的知足及認真,都讓人動容,其中幽默的是漁民們沒捕到魚時,邊喝酒邊說"這酒很難喝",這部人與魚的榮譽對決真是精采。

Unknown 提到...

10210210 應化一
這部電影確確實實紀錄了鏢魚手的生活,每天從清晨就開始忙碌。雖然沒親身體驗過那漁夫的生活,但是從影片中可以讓我深深感受到那種不一樣的生活型態!以前,祖先們都是靠著徒手以及累積多年的經驗在捕魚,現今的年輕人都覺得以前補魚那方法太落後太累人,而且還要看天氣吃飯,如果一直都是壞天氣就要餓肚子了,再加上收入不穩定也賺不到什麼錢,以至於漁夫這行業是越來越少人了!有些人利用現今的科技結合漁船,使得幾乎每艘漁船都有著現代高科技捕魚用具,讓魚捕起來更是方便快速,常常一會兒就滿載了,在使用這些用具的同時也忘了當初先人們流傳下來的那些捕魚精神!然而這些令人畏懼的武器中,最可怕的莫非是「流刺網」了,因為它無論是大魚或是小魚苗都會一網打盡,這也使得我們捕獲到的魚獲是越來越少了!
然而只有一群少數的人們仍使用「鏢」旗魚,雖然他們也可以像其他漁船一樣使用現代捕魚器具,但,他們並沒有,因為他們知道要是連他們也一起用流刺網的話,海洋裡的資源只會更快速地減少!所以他們堅持用最原始的方法捕魚,既使補得沒那些先進漁船多,但是至少心裡頭很踏實!
這次的旗魚季雖然沒參與到,從同學口得知感覺蠻不錯玩的!還可以出海去看英勇的漁夫平常在海上是怎麼「鏢」旗魚的!明年一定要親自去參加!

Unknown 提到...

平均年齡60幾歲的魚鏢手,在漁船上,隨著大浪波濤洶湧的搖晃著,手裡還要握著20公斤重的標竿,心中不免為他們感到心疼與不捨,但看到當他們鏢到魚時那眼裡閃爍的喜悅光芒,又令人感動萬分,考驗的不只是他們的技術,還有敏銳觀察力以及團隊默契,一閃神,就會錯過捕獲的機會,所以在影片中看到他們的眼神,都是銳利的專注地盯著海面尋找旗魚的蹤影。

在這使用高科技高技術的時代,很多人在這功利資本的世界急於搶奪資源,早就捨棄了鏢魚,直接用流刺網把大魚小魚甚至是海豚和鯊魚都一網打盡,根本就是要斷海洋生態後路。這樣下去、下一代也許將沒有魚吃。
但陳永福船長他們仍堅持著傳統使用標竿鏢魚維護著海洋生態,也許一天下來抓不到幾隻魚,但仍盼著明天,明天盼著後天,就這樣,一天盼著一天,他們依然堅持著。現今捕魚的方式越來越多種,但一個比一個殘酷,一種比一種還要破壞生態,例如流刺網¬是海洋生態的殺手,一次可捕獲大量的魚,不分大小魚皆能捕獲,但是失去的更多,不僅未來的漁獲量將會減少許多,也失去了那對份對海洋的熱情與愛,我們都該對這部分的議題更加了解與關心,不要讓這項傳統消失滅絕了。
英美一 謝佩芳 10213144

Food-Way 提到...

數學一 10204124 黃復瑋
現今社會經濟不景氣,錢越來越難賺,大家都在尋找能在辦公桌前吹冷氣的工作,但還是有某些人願意頂著烈日,冒著風險上船出海,用別的方式默默的為社會貢獻,海是潛移默化的,不像在陸地上能夠踩著地板走著,在海上,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會出現什麼,也許正好有隻大魚浮上水面,有機會成為今天的戰利品,又或者一個浪撲過來,你就變成海上冤魂了,但這就是捕魚人令人欽佩的地方,就算不知道接下來會怎樣,但還是硬著頭皮的出海,毫無畏懼,勇往直前。
雖然出海捕魚是少數人的工作,在現實中沒有任何工作是沒人肯去做的,但為什麼還是有些技藝會失傳呢?這部短片可以拿來當作說明,影片裡有位漁民說道:「以後台灣沒有魚可以吃了,我們這代抓完以後就失傳了。」並不是沒有人想繼續捕魚,而是沒有魚可以給人補了,但這也不能怪誰啊,幾年前政府就有在提倡放生魚苗,但還是有許多人為了賺更多錢,不管大魚小魚只要抓到了就都拿去賣,雖然這種缺乏道德心的人只佔人群中的一小部分,但只要做了,就一定會有影響,生態,我們沒辦法控制,但有辦法去影響它,現在能做到的就是盡量保護剩下的魚苗,注意別再被人濫抓,維護生態,不僅是在保護魚類,也是幫助自己,唯有達到永續生存,才有機會讓一個產業發揚光大,別讓捕魚業成為台灣下一個失傳的文化!!

Unknown 提到...


華語一 10214114 洪于婷
原本對大海的印象,就只有廣闊無邊,深不可測,孕育出許多寶貴的物種,但是來到台東後,更加發現大海的美妙,原本跟海洋是遙遠的距離,現今變得密不可分了,到沙灘上踏浪,享受海浪拍打我的腳,看著日出和日落,心中不禁惆悵,在廣大面前顯現出自己的渺小。看完戰浪後,我才開始發現台灣的甘草人物,不就是這些辛苦捕魚的討海人和用血汗灌溉大地的農夫、果農嗎?天還沒亮,就要在微涼的黑夜中準備出航,到達捕魚的地點時,往往太陽已在頭頂,此時又要對抗豔陽帶來的熱度,船身的搖晃,手中魚叉沉甸甸二十公斤重的重量,是要一肩扛起家計的重擔,而且不一定出海就一定會有旗魚這種大型的魚可以捕捉到,有時也是需要運氣的,所以總是會在出海之前,進行祭拜船身的儀式,希望神明也能夠幫忙。討海人很多是從小就跟著自己的父親學習這大海的課題,然後傳承父親的技術,並且隨著時間的增長,使自己的捕魚技術更加精進,戰浪中的陳永福船長,是個反對使用流刺網技術的討海人,因為使用流刺網捕魚,總是錯殺許多魚類,造成大海的物種快速的流失滅亡,如此一來我們的下一代會遭遇什麼樣的環境傷害呢?加上陳永福船長認為用自己的手去鏢旗魚才有與旗魚搏鬥的刺激感,用生命去奮鬥,利用自己所磨練的技術所捕捉的喜悅不是流刺網所能給予的,魚叉雖然沉重,但是陳永福船長竟然可以一手掌握,並精準的射出擒獲,想其背後一定付出不少努力,多年下來,卻還是造成了許多傷害,像是腰傷或是神經痠痛等職業病,他不怕疼痛,只怕因為養傷無法出海捕魚,對海洋還是有種情感的寄託,畢竟這是他最擅長的事。大海的險惡,一定要親身經歷才能體會,而成功的討海人背後一定有個默默支持的人,就是船長的老婆,雖然沒有一起出海,但是是船長最大的精神支柱吧!女人獨自替出海的丈夫擔心,其中的辛酸苦澀一般人也無法輕易品味,在旗魚淡季時,也陪伴左右,同甘共苦,這才是所謂的鶼鰈情深。也許我無法深刻體會船身搖晃帶來的不適感或是烈日當頭的汗流浹背,但卻可學習他鍥而不捨和想要保護我們這片純淨的海洋資產,使海洋中的物種不要消失如此快的精神,海洋中的資產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保護。

匿名 提到...

戰浪心得 美產二 10107151 陳敏
這套紀錄片用刺流網這種殘暴的方式來襯托傳統捕魚業的辛苦,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卻一直在屠殺動物,我沒想到中華民國已經明文禁止使用刺流網卻一直還有人在使用,這種網子好像一台大型的生命收割器,經過他的魚類無一倖免,海洋是生命的母親,某些人用傷害海洋的方式以謀利潤,這非常不可取,流刺網像一張又長又大的排球場,長到可達六十公里,寬度約一點五公里。又因是塑膠網,所以在水中也很難看得出來,它通常是用來撈烏 賊、鮪魚和鮭魚的。然有些海洋動物像鯨魚、鯊魚、海獅、海狗、海豚都可能纏在魚網上,成為犧牲品。許多海鳥則是因為想取食流刺網上的食物或潛入海中捕食也一併被流刺網所捕獲。看完這紀錄片我非常感動使用傳統方法捕魚的人,他們要忍受太陽的毒辣、大海的無情、生活的不穩定來討生活,也保護了海洋生態,希望每個看過這紀錄片的人,能把這份愛地球的心態傳播給下一個人,這樣才能永續發展。

匿名 提到...

看完戰浪,心中充滿了感慨,從影片中可以看到,科技發達下的補魚技術是多麼恐怖,流刺網,不管魚類品種,不管大小,通通捕捉,這對於海洋是一種迫害,魚群只會越來越少,現在就常常會捕不到魚。
鏢魚,是一種需要技術性的捕魚方法,捕魚的人需要觀看天氣,風向,依靠著經驗,查詢到旗魚的所在地,用鏢的方式捕魚,這種方法費時費力,很少有年輕一輩的想學習,且捕抓的數量也比較少,但卻是對於大海最好的一種捕魚方法。
當船長看到流刺網的船回來時,大大小小的魚被倒了出來,心中充滿感慨,對於這樣的捕魚方法,真的是對的嗎?
從鏢魚的過程中,從發現到捕捉,這過程是很刺激的。船長控制著船的方向,一步一步的靠近旗魚,船上充斥著大家的呼喊聲,加上起起伏伏風浪,看著船頭的船員,左晃右晃,生怕他們掉下去,但憑著經驗,以及眼力,船員丟出手中的鏢槍,順利捕捉到旗魚,在大家的配合之下,完成了這次的捕捉。船長說過,只有鏢旗魚才是最刺激的,可見他多熱愛這份工作。
面對大自然,我們是否可以用感恩的心態去回報,蘭嶼的達悟族,捕捉飛魚是有季節性的,剩下的時間,她們會讓飛魚成長,而不是一直捕撈,吻仔魚,這不是一種魚的名稱,而是許多種魚類小時候的共稱,對於海洋是很大的傷害。
資管四 9912108 楊盛富

執秘�� 提到...

教育一 10201148 林芳全
在現代的社會裡,鏢魚這種捕魚的方式愈來愈少人使用,現在大多使用流刺網,不論大魚還是小魚通通逃不過流刺網,也因為這樣海洋生態的生物愈來愈少,有可能過不久我們就沒有魚可以吃了。面對這樣的困境,船長陳永福有許多的無奈,愈來愈少人使用鏢魚的方式,旗魚也愈來愈難抓,討海人的生活就是一天過一天,今天沒有魚,就盼望明天,就這樣一直盼望下去,有時還需要配合天氣出海鏢魚,如果今天北風大,旗魚出現的機會就很大,包括颱風來前幾天甚至颱風天都要出海,不畏懼大風大浪,必須站在船頭鏢旗魚,為了賺錢討生活。

鏢魚這種行業可能在未來消失了,愈來愈多人使用流刺網,甚至年輕人都往外地發展,不想繼承,但在新港既沒有工廠也沒有許多的工作機會,唯一賺錢的生活方式就是出海捕魚,他們使用鏢魚的方式,目的是為了減緩海洋生態消失的速度,保留小魚只抓大魚,是促進海洋生態發展的方式。其實他們也可以向其他討海人一樣使用流刺網,但他們體認到未來可能吃不到魚的無奈,所以使用最傳統的方式「鏢魚」來捕旗魚。

鏢魚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必須要有一為懂得知道魚位置的船長,和一位精準的鏢魚手,以及一位可靠的船員,他們必須要互相合作才能捕到魚,只要一有錯誤,那可能會喪失一次抓到魚的機會,所以他們的團隊精神很令人欽佩。

我覺得「戰浪」是一部很好的紀錄片,紀錄討海人的捕魚生活,背後的無奈,以及面對鏢魚這種方式漸漸消失的惆悵......,在這部片裡我了解到原來要鏢到一隻旗魚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何況我們只是品嘗旗魚的消費者,怎會知道討海人的辛酸?我們也必須開始保護我們的海洋生態,永續的發展,我們才有魚可以吃。

Unknown 提到...

華語一 10214130 王璟岳
戰浪心得

戰浪一開始的祭拜活動充分表現出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接下來的氣象預測也顯示討海人靠天吃飯的生活形態。
船上船員的相處如同社會的縮影,分工合作發揮各自的專長,有人開船,有人看海,有人刺魚。看到第一隻旗魚的興奮與補上來的喜悅,和賣出後喝些小酒慶祝的歡笑聲,表現出台灣漁村討海人的單純與樂觀的天性。
但現今流刺網的濫用,使得傳統的標魚注定要沒落,但也有許多保持傳統的漁夫們,扔使用「標魚」,從影片看出,他們須在汪洋無際的大海之中,找尋旗魚唯一露出海面的背鰭,這些考驗的不只是技術,還有許多的經驗和船員之間的默契,稍一失手,今日唯一的成果可能就會悄悄的溜走。看到用流刺網補到大大小小的旗魚被拖上岸,標魚人的臉上透露著些許無奈。也因為流刺網的濫捕,使得東岸的漁獲逐年減少。
雖然靠海而生有很多的危險,他們仍然不顧危險的出海,只為了能維持生計,雖然有時一天只能補上一尾,但天生的樂觀使他們能堅持下去。
永續發展和在地發展,在兩者中是必須取得平衡的。於在地發展中的-旗魚季,是為了振興當地漁業的方法,但每臺漁船不停的捕撈,讓數量可以說是急遽減少。廖鴻基先生說:活動如果只辦在於「吃」的方面,那就是錯誤的。多元化的介紹當地特色,保護地球,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

匿名 提到...

華語二 10114102 林劭穎
  幾十年來,天還沒亮,漁船的燈光卻早已明亮地在漁港等待,多數人還在睡眠深處,但有一群人,卻早已清醒。
  一路走來,台灣鏢旗手的年齡隨著時光成長,龍漁發號的成員,平均年齡六十歲,一桿一尾魚的技術,出現了斷層。片中鼓聲隆隆響起,站在甲板前方的夥伴大聲呼喊:有了有了!其他人立即奔向前幫忙鏢魚或通知船長船的方向該往哪裡駛去,捕到魚了,大家一片歡騰;沒捕到魚,下一餐便不知在何處。
  其實他們原本可以有更多的漁獲、更大的收入。但他們知道,台灣漁業最大的問題已經不在漁民年齡老化,而在於防不勝防的流刺網捕撈。
  台灣四面環海,旁有溫暖的黑潮流經,鏢魚這樣的技術活,在多年前也許人人都可接受,但隨著人口增加、商業貿易等等因素,鏢魚這樣的技術,已經跟不上漁獲需求量了,相對於一次才一條的鏢魚,流刺網一個網子下海,不知有多少條魚入網,撈上船後也不需太費神,可是,流刺網往往會捕到還沒發育的小魚、懷孕的母魚,這樣的漁業經年累月下來,人類吃的津津有味,然而我們貪婪的嘴臉,卻深深傷害了海洋生態系統,到如今,片中顯示的數據告訴我們,捕到的魚隻越來越小隻,也許,台灣附近海域捕不到一條魚的日子指日可待,也許到了那天,船長也不知道該把船向哪裡航去。

匿名 提到...

海蓋期中考-戰浪心得
華語一 10214115

從這部影片中可以學習到的事情很多,什麼天氣可以補旗魚,補旗魚的時候要注意什麼,然後紀錄片很棒的原因是把有經驗的人技術記錄下來,給我們從來沒接觸過的人們了解。但隨著人們科技日新月異,捕魚技巧也越來越進步,流刺網是一種極具殺傷力的捕魚方式,不管大魚小魚都不放過,雖然可以讓漁夫的經濟收入帶來效益,但長期下來漁獲量日漸減少。但船長堅持要用從以前流傳下來的方法來補旗魚-標槍射魚。
但標槍射魚需要極大的技術和體力過程中也凸顯出這一點,也擔心下一代沒有人會繼續這項方法來抓旗魚,感傷技藝會失傳,老船員們對海洋們的感情是無法輕易分離的,對老天爺的敬畏也是可以從影片中得知的。
此紀錄片讓我們看見討海人的辛苦和堅持下去的毅力,也警示著我們人類應該保護海洋生態,以永續發展為目標來經營,而不該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來破壞生態環境,造生海洋生態失衡,為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不能這麼自私,應該勇於保護海洋,身一位地球公民,就該有保護地球的責任。在影片中也看到老師對海洋永續發展的關心和付出,用自己的專業和關懷來照顧海洋生態,其實對老師充滿敬佩之感。節流才能使海洋循環生生不息,對文化和傳統的延續也是相當重要的。
也藉由此影片才了解原來標旗魚的方式是這樣,這種是無法在都市裡面所體會到的,慶幸有這部如此棒的紀錄片來讓大家了解傳統和海洋生態的重要性。

Unknown 提到...

華語三 王子云 10014119
戰浪整部的主旨就是傳承,廖鴻基在採訪中也提到了「鏢旗魚」這個行業,是注定要沒落的,現在已經沒有人願意用效率這麼低的方式捕魚了,其中一幕,拍了陳船長的孫子跟他一起出海的場景,船長叫他認真學,接續這份工作,但最後,他也說了,「要好好讀書,以後就不用這麼辛苦出海捕魚」,顯然連他們自己心裡,都覺得這是相當累人的工作,有人傳承當然好,但要是沒有,也只能這樣了。
現在捕魚的方法相當多,兩艘船一起拖網、針對不同魚種設計的不同捕捉方式,而最為人詬病的,非流刺網莫屬,魚進網了就出不來,網洞又這麼小,當然大魚小魚都得死,不但魚類來不及繁殖而銳減,還會影響整個海洋系統食物鏈的破壞,當然,傳統標魚的方式是慢了點,但也絕不該趕盡殺絕到這種地步。
看著戰浪裡面的船員們,一方面替他們的身體擔心,以方面也充滿敬佩,訪談中廖鴻基有提到,陳船長有些動作很傷身體,長年累月會有毛病,但船長為了全船員的生活家計,還是得繼續出海,他們不但必須克服各種波浪,手上還得長時間拿著重達二十幾公斤的魚竿,而這還只是體力方面而已,他們的眼力也是好的驚人,竟然可以從大小波浪不斷的海面上,看到那一點點翹起來的魚鰭,不得不佩服,不過,除了眼睛好之外,還得看天氣賞不賞臉,禮拜六參加旗魚季的時候,聽導遊說,看風大不大之外,還必須看水流,戰浪裡有提到,風大,旗魚才會浮上來,而除了風之外,還得看水流順不順,傳統捕旗魚的方法固然累人,但卻有其必要性,希望能繼續維持。

匿名 提到...

戰浪心得
10214127 華語一
看完了整個影片後,想起了一句很經典的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許多魚夫利用了能使他們漁獲量大幅提升的器械,其中流刺網可以說是殺傷力最大的,流刺網是台灣很多漁民普遍使用的捕魚工具,長達數百,甚至數千公尺。流刺網的尖刺對魚來說是最可怕的「血滴子」。它使台灣東沿岸的魚量逐年減少,並且捕獲的魚越來越小隻,影響了海洋原有的面貌。
除了流刺網,現在還是有許多堅持傳統且珍惜資源的漁夫仍使用「標魚」的方式捕魚,從影片看的到,他們捕魚的過程更加艱辛,挑戰著每個捕魚人的反應,他們要在一片汪洋中找尋旗魚唯一露出海面的背鰭,考驗的不只是技巧,還有長年累積的經驗與熟練度,而船員之間配合的默契決定了成敗,一個失誤,今天唯一的成果可能就會悄悄的溜走。耗費了一整天下來,可能抓到的魚少的可憐,而當他們看到部分使用流刺網的漁夫們,相信會感到憤慨。他們也可以選擇與他們相同的方式,但是他們不想愧對於自己,愧對於大海,愧對於孕育他的大自然。使用流刺網只會導致海洋的生態加速耗竭,憑著這股理念他們繼續用著「標魚」的方式養活自己同時愛著這片大海,保留小魚苗,才能有源源不絕的魚獲。
影片中從主角對小孩說的話:「把書念好,就不用繼續捕魚了」,討海人本身也對這行業失去了信心。或許讀書真的是更好的出入,不過我仍相信行行出狀元,但聽在心中,失落和難過不言而喻。
希望人類在為自己謀取利益的時候,也能想想這片環境,永續發展和在地發展其中一定會有著衝突需要去平衡。旗魚季的確是個讓地方可以發展起來的方法,但在金錢與環境生態的天秤中,大部份人總是站在金錢那頭。應該要尊重大自然並愛惜,地球只有一個,而保護他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Unknown 提到...

幼教一 10206129 賴淑芬 戰浪心得

看完這部紀錄片,深深覺得討海人真的很辛苦,真的是靠「天」吃飯!
旗魚是海洋裡游速最快的獵食性大魚之一,可是他們一船四個人,共兩人各持一支重量約20公斤的魚鏢竿,就能抓到一尾動輒100公斤的旗魚。但是過程是很艱辛的。船長已經六十歲了,身體也不少病痛,但還是堅持不退休,因為深怕鏢旗魚文化在這代就消失了,就像海腳輝吉叔說的:「以後台灣沒有魚可以吃了,我們這代抓完以後就失傳了」。這句話充滿感嘆、哀傷的情緒,因為這是一種「傳承」的精神,但卻也無可奈何。
漁會鼓勵傳統捕魚技術而舉辦的鏢魚比賽、象徵鼓勵保留這種最不破壞環境的獵漁法,或許台灣各地方也該多舉辦類似的比賽,不管事精神技藝或是實體技藝,都應該要被保留下來,以保障傳統技藝,並且能夠永續發展。時代在進步,工具在進化,但人的觀念卻越來越腐敗,以前是用多少取多少,現在卻是你不取我就拿光光,當大自然的東西越來越少,人們就又更貪婪,運用化學物質代替原本的食材,而大自然也不甘示弱地對人類展開反擊。
在影片中,主角對小孩說的話更是讓人鼻酸:「把書念好,就不用在捕魚了」,就連他自己都覺得漁業已經逐漸式微。所以我們應該要一同保護海洋資源,做好永續發展,讓下一代可以繼續傳承。
這部紀錄片拍得很棒,讓我最感到滿意的地方是在看影片時完全不會有暈船感,是一部很精緻的紀錄片。

Yu 提到...

文休二 10119125 鄭宇承

海概期中心得


片中一開始就破題道出討海人的心聲:【我對海很有興趣,我對讀書不感興趣,就算沒有漁獲,也會滿懷希望地相信明天會更好。】影片中的漁夫,秉持著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樂觀奮鬥,安天樂命,討海人每每一出船就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月,在海上過著與海浪搏鬥、與天氣拼時間的日子,又有誰能瞭解他們的種種心酸呢?
我從小就在屏東枋寮的漁港長大,深知出海捕魚的辛苦,每每看著漁船出航,邁向無垠無際的大海,岸上的家人,也隨著漁船的離開,內心開始擔憂起來,直到他們心愛的家人返航,一顆沉重擔心的大石頭,才從心中卸下。之前的國語課本也曾提及到,【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聽狂風怒吼,真叫人害怕……】等等,無非都是在說出海捕魚人的辛苦和危險。
人的一生可以不用讀到很高的學歷,但不可以沒有一技之長,片中漁夫自述因為對讀書不感興趣,所以轉向學習捕魚的技巧,漸漸的愛上了海洋,於是開始了討海人的生活,加上樂觀奮鬥,就算是一整天都沒有捕獲漁貨,都也還是滿懷希望的期盼明天會更好。

Unknown 提到...

資工一甲 10211149 陳怡君 海概期中考心得
在我的記憶中一直都是用一個大網子丟進海中,就有一堆魚被抓上來,直到我看了戰浪,我才知道原來還有其他的抓魚方式,除了我原本就知道的,用流刺網抓魚外,還有用鏢的。一開始要看影片時,我心裡想說記錄片應該很沉悶吧,沒想到越看越被他們鏢旗魚的樣子所吸引,鏢旗魚並不是只靠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整艘船的人同心協力,而且他們還必須看天氣工作,風太大不行,沒風也不行,因此當看到他們鏢到旗魚的時候很想幫他們尖叫,當他們沒鏢到的時候自己也覺得很可惜,紀錄片中有提到因為用流刺網抓魚,雖然經濟效益很大,但因為魚不分大小都會一起被抓起來,所以導致魚變得越來越少,這個方法最終還是會使得人們再也抓不到魚;而鏢旗魚是從日治時代傳承下來的,隨著魚慢慢的減少,這些堅持古老方法抓魚的船員,生活變得越來越困難,再加上現在的年輕人大都不想做這種勞動的工作,沒有後來的人來傳承這個技術,將來這個古老的方法也會隨著他們的衰老而失傳,影片中的船員也都明白這個事實,但都無能為力及無奈。
看完這部紀錄片讓我知道,現在海洋的資源不斷的流失,一但被破壞就很難再修復了,如果我們再不好好重視這片美麗的海洋,那它最終將離我們遠去,最後吃苦頭的還是我們人類。

Unknown 提到...

戰浪觀後心得
  在台灣東部地區-台東的成功漁港外海,有一群人生來與浪搏鬥、與浪共存,他們是現在台灣僅存不多的鏢魚手,專門從事鏢旗魚的漁業活動。
  常常是天未央,這群鏢魚手就得頂著風浪在黑暗中出海尋找漁場,身為一個討海人需要具備的最基本條件便是不能暈船,但身為一個鏢魚手的條件就不只是不能暈船了,還要能在甲板上活動自如,反應得過人、眼力得過人、拿鏢的力氣更是得過人,最重要的是得果斷判斷不拖拉,可能一個眨眼的時間就錯過了下手的最佳時刻,也可能手一軟就空手而返。這種近乎「徒手」的鏢魚方式已經是落伍且不符合經濟效益了,可能出去一趟捕獲的旗魚還不夠貼補油錢,但這種方法卻是最傳統、最能保護海洋永續環境、最有「人味」的方式,只抓大的、已經成熟的魚,而不像現代「流刺網」捕魚作業,不論魚的大小、種類,只要網子一撒下海,被勾到的魚兒都是死路一條。但在現代追求經濟大於保護環境的刻版想法之下,鏢旗魚已經是個被封殺的海上捕魚活動了,對於一輩子都在海上鏢旗魚的鏢魚手們來說,他們所熟悉的捕魚方式就這樣沒落是非常令人感到不甘心的,但再多的無奈也沒辦法改變大環境下的整體趨勢,況且如此粗重又是早出晚歸的海上生活對年輕人來說是非常吃不消的,很多人都寧願撒好網子就開始聊天休息等待魚而上勾,也不要花幾年的時間訓練自己成為鏢魚手,這樣的轉變趨勢令人唏噓。在看這部紀錄片之前,我完全不知道什麼是鏢旗魚,甚至連他們是怎麼被抓上岸成為盤中飧都不清楚,在看完記錄片之後,覺得這個產業就這樣沒落、消失了真的很可惜,看到那些老鏢魚手臉上的無奈時,心是跟著揪起來的,廖鴻基說,鏢旗魚是註定要消失的,如果真是如此,那我會希望這個產業在這紀錄片的引導、介紹之下,留下最完美最有教育性的面向讓後人知道曾經有這麼一個偉大的活動存在過。

華語一 郭涵文 10214131

匿名 提到...

公事一 10218161
看了占郎這部影片, 我覺得漁民的工作就是一項勞心又勞力的產業,賺的都是辛苦錢。他們的工作好辛苦噢,每天都是早晨四,五點就要出海捕魚。每當颱風暴雨來襲,民眾可以窩在家裡躲避風雨,他們卻在大海裡跟颱風爭鬥,他們的生命一分一秒都被威脅。而且他們的工作還要隨著天氣,如果那天風浪太少,可能一整天都標不到旗魚, 標不到魚就沒有錢, 生活就會很困難。如風浪大,幾乎會有數隻旗魚,每一尾旗魚都是用生命換得的成果。
除了看到漁民在海上辛苦捕魚,我還看到漁民的家庭生活。船長因為工作多年而得了腳受傷,醫生跟家人都擔心要他休息但要負擔全家的經濟使他無法休息。影片中聽到船長對他孫子說:「把書念好,就不用在捕魚了」這句話讓我覺得心好酸,自己本身是漁民但也不想讓孫子當漁民因為他可享受到漁民的辛勞。看到船長照顧自己的爸爸,引起了每個人的孝心,看他餵著自己的父親吃飯真讓人感動。
雖然經濟很艱困但他們對每天的生活都很樂觀,每次標到魚可以賺到錢,他們都很快樂的聚在一起玩樂,一起唱歌過這很簡單的生活。

匿名 提到...

從老師給我們看的影片和照片中,我了解到原來鏢旗魚和流放標誌都是以生命在工作,漁民和學者受冒險在海上進行,搭乘的船只是一般的漁船沒有什麼高級設備和防護措施
從戰浪中我得到顛覆以往的新想法,以前總認為漁民出海捕魚求的就是風平浪靜,但風平浪靜的海面用於鏢旗魚是完全不適合的,鏢旗魚講求的是風浪大的海面尤其是東北季風盛行時,因為大浪會引導旗魚游上海面,此時鏢手要站在極危險的鏢台上,看見紀錄片的情景真讓人提心吊膽,而且這些漁民冒著生命鏢旗魚也不一定有收穫,當們空手而歸時有種辛酸和心疼的心情
老師做的流放標誌也不輕鬆,要出海捕魚在他們身上插入電子標識器,當於離開海水就會很激動地亂跳要在忙亂中插入標識器很不容易很容易受傷,更難的是回收這些漂流在外的標識器才能得知這些魚的洄游路徑
公事一 10218144

Unknown 提到...

英美一 詹智琳 10213125
戰浪心得
戰浪是一部關於台東成功鎮漁民的討海生活之紀錄片,船長帶著船員,以傳統又環保的方式-鏢魚,捕獲旗魚維生,而射中了魚,就有生計,沒有則只好就回家吃自己.
他們遵循傳統方法,以著鏢竿和旗魚搏鬥,不靠任何網具及魚鉤,如此渡過數十年的海中生活.
看著漁民們雖然辛苦,但大家一起歡樂又刺激地鏢魚,和大海成為一體,和樂融融的樣子,不同於現代追求功利的社會,捨棄了鏢魚,而是用流刺網把海中生物幾乎一網打盡,因著人類的貪婪和追求利益的心態,海洋生態資源將逐漸缺乏,後代甚至沒有魚可吃,並對海洋生態鏈帶來了極大衝擊.
透過這部紀錄片,真正了解何為討海人的生活,比起現代發達的科技捕獲海魚,以傳統且和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捕魚,是更加辛苦百倍以上的.其實,倚靠現在發達的科技,如果人考慮著未來及後代,一定可以發明出有效率又能盡量不破壞海洋生態的方式來捕魚.海洋永續,不只是某部分人去作及保護就能達成的,需要的是全地球村每個人的一點點心力及付出.
紀錄片中包含著深刻的含意,除了記錄真實的海上辛苦的鏢魚生活,更希望看完片後,每個人能激起對於海洋危機的重視,並能支持對自然友善和平的漁法.
台灣,是座身處於太平洋中的渺小島嶼,對於海洋資源及努力奮鬥的漁人,我們應該多一份崇敬與善待.

Unknown 提到...

看完戰浪這部紀錄片之後,我深刻的瞭解了漁民的辛苦以及他們的生活,一大早要出海抓魚捕魚,隨時要提高警覺,注意著身旁大海所帶來的危險,風向、海浪、天氣、氣溫...等等,都是他們的敵人,但是即使再困難再艱辛,為了他們自己所想要的可以繼續努力下去,他們所期待的就是捕到魚的瞬間以及魚從海裡出頭的剎那,只要等到那瞬間會覺得所有的努力所以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在這紀錄片裡頭,很清楚的知道樸實鏢魚手的生命故事,對於我們來說鏢旗魚可能是種文化,是種活動,但是對於漁民來說卻是他們生活的重心,他們賴以維生的方式,讓漁民用生命去支撐的職業,可是大海的環境越來越糟糕,許多垃圾及汙水一次又一次的汙染了大海的環境,魚群越來越少,以捕魚賴以維生的漁民們生活會越來越困難越來越辛苦,美麗的海景和海岸邊的生態都被汙染了,身為對於生活較方便的我們是不是該好好的思考這樣的環境問題所帶來的煩惱呢?
影片中也有許多很令人感動的地方,有對家人的好、對家人的關心,還有一些迫於無奈所做出的選擇,做漁民的無奈和生活環境的無奈,許多不得不的選擇,只能默默承受又默默的接受。
我希望這樣的族群不要漸漸地消失,甚至漸漸的被打敗,這群用生命燃燒自己的漁民的事非常重要的存在的!!!!!!

匿名 提到...

資工四甲 9911172 楊力嘉
期中報告
戰浪這部影片其中有一段父親對著孩子說要認真讀書,不然就來捕魚,因為自己的父親是個商人,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父親也經常這麼跟我說,由此可見漁民的辛苦。其中另我敬佩的一段對話,陳永福說:「我對海很有興趣,對讀書沒有興趣,我14歲時,我爸爸就叫我來抓魚,他的規矩很嚴格,叫我什麼都一定要學,不能打瞌睡,我就每樣都學我爸,出海就一定要抓贏別人,就是不要輸人這樣......」,因為自己的興趣能夠克服各種困難朝著目標前進。影片中出海時面對濤天巨浪也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過下去,不管是農民或漁民,他們的知足及認真,都讓人動容,其中幽默的是漁民們沒捕到魚時,邊喝酒邊說"這酒很難喝",這部人與魚的榮譽對決真是精采。在影片中漁民們說到流刺網也十分的反對,使用流刺網,乍看之下漁獲量很大沒錯,畢竟它什麼魚都抓,但事實上我們是在破壞我們的海洋,讓魚大量且快速的消失,漸漸沒有魚敢接近我們台灣海域了。在影片一開始的時候看到漁民像獵人一樣鏢旗魚的時候會覺得有點殘忍,可是隨著劇情會知道那是一個真實,很重要的一點是那是一對一的對決,這也是在給我們一種概念,人和魚的關係是相等的。然而流刺網卻是不論魚種或大小一個晚上就是幾百隻,這部影片不僅帶給我許多的啟發也讓我對未來的方向能夠更堅定更努力。

Unknown 提到...

9904154數學3鍾明凱
看完戰浪這部電影紀錄片之後,其實有很深的感慨,影片寫實.真切的描寫了現在在成功漁港的漁民們的悲哀.隨著時代的變遷,古早用鏢魚的方式獵旗魚,現在這樣的事情已經不復返,引起劇烈的反彈,在於現代人用流刺網捕魚的方式,因為古時候用鏢旗魚的方法,鏢到小尾的魚還能放回大海裡,讓他在成長茁壯,而流刺網的出現阻礙了小魚的成長,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成長的機會,不管品種不管大小,只要流過刺就一律掛死在網上.這樣的捕魚手法是很殘忍的,斷絕了小魚的生命力,也毀滅了下一代的生存.
電影裡許多的細節讓我很有感觸,像是漁民們在旗魚季捕到魚之後的晚上,大夥們聚在一起抽根菸,一起回憶過往,昔日旗魚大豐收的日子裡,那樣的富饒那樣的美好彷彿歷歷在目,他們追求的是傳統的傳承與延續,即使無法快速的獲得大量的漁獲,有時甚至出海一天也鏢不到半條旗魚,不過鏢魚手們依舊堅持老一輩的想法,並且也保護了海洋生態,讓整個生物鏈能繼續循環,永續了海洋保育的觀念.
現今海洋中部分魚種中已漸漸絕跡,因為流刺網的漁夫們不在乎永續發展之概念,只懂得享受眼前獲得的利益,破壞了生物傳承生命最重要的基礎,沒有顧慮到未來的憂患,也沒有替下一代的人們留下豐富的生態系統.

Unknown 提到...

10207161 陳韶涵 美產一

上了海洋生態學概論後,隨著老師對海的熱情讓我了解到了許多,不只是對魚種的認識,標放那些魚的方式,目的,那些大企業捕魚業者的殘害等。所放的影片,都影響著我對海洋的看待,站在船上的我們只是個很渺小的存在,隨時都可能被它吞噬;很難想像的是現在是我們正吞噬著它,海洋的生態正在產生劇烈的變化,只是因為我們人類那貪婪的慾望,而為了滿足人們的這些口腹之欲,它只好默默地承受那些不必要的傷害。
我們對自己所站在的土地都處於漠視了,更何況是自認為不常會去接觸到的海洋。活在這瞬息萬變,科技進步的時代,似乎只看到大家怎麼應用那些技術知識來讓自己獲得更多,享有更多,便利更多,卻沒想過該如何應用於幫助自然生態上不用面臨逐漸衰退,甚至瀕臨絕種消失的狀態。也許大家都認為只要自己過得好就足夠了,何必理會他人。我相信世上的萬物都存在著連帶,息息相關的關係,我們應該都多關心幫助所有身邊的人事物。
對於戰浪的拍攝者與演出者的辛苦都十分感動。贊助研究經費者,像老師那樣的工作人員,老師所介紹過那些研究人員的那份心,我對於你們是投以萬分的敬意。更加希望我們社會能多些像你們這樣的人,並非是都要置身於那樣的工作,而是那個心,信念,精神是我們該擁有的。然而只是單靠一些人的努力是不夠,我們也應多向他們學習,一起來守護自己的所居住的家——我們的地球。
我認為同學們有機會都該來修這門課,讓大家一起對這片海洋更多的了解與關注有關它的課題。

Unknown 提到...

戰浪-鏢旗魚記錄片 102-2期中報告
華語二 10114123 吳宇婷
  船的前頭傳來了陣陣吆喝聲,那是一群平均年齡六十歲,手中卻仍然高舉重達二十公斤的標竿的傳統鏢魚手們。背負著養家活口的使命,在天空還未明亮之際,在人們享受著美夢當時,漁港的燈總是比太陽更早綻放光芒。幾十年來過著下一餐不知有無下落的生活,他們依然屹立不搖地站在「龍漁發號」上,每天勇敢地與海奮鬥。
  但是時代的轉變,物換星移,傳統的鏢魚方式逐漸被流刺網取代,面對著流刺網一次就捕撈到大量的魚群,甚至不分大於或小魚,傳統鏢魚一次只能鏢一隻魚的的衝擊下,這群傳統鏢魚手們面臨了重大考驗。
  在現實與傳統的衝突下,總會產生許多新舊之爭下的犧牲者。老鏢魚手們以及龍漁發號的感情豈是這些考驗能破壞的,面臨著這些問題,還有體力大不如前的身體,潸然淚下的男兒淚,不捨與惋惜,甚至是憤怒亦或是埋怨。未來的路,他們又該何去何從?當我們享受著新鮮的魚類,海上的鏢魚手們仍揮灑著汗水為了生活再打拚。也因為人類的貪婪,以致海洋生態系統逐漸被破壞,人們該重視的不是有沒有魚類可吃,而是如何保護珍貴的海洋生態系統。
  海洋的永續發展,不該只是這些討海人負責,現今每一個人都知曉全球環保意識以及生態永續發展的議題有多重要,就該多付出一份心力捍衛地球。各行各業皆是揮灑汗水在付出著,而我們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關懷,去對待每一個行業的人。

匿名 提到...

為了保留鏢魚這個傳統,漁民們費盡了心力,因為鏢魚比流刺網或任何捕魚的方式辛苦,從影片中可以看出不論是事前準備或者是鏢旗魚的過程都是累人的工作,而且通常出海一趟都是好幾天後才會再踏上陸地,中間的生活都必須在搖晃的船上度過,如果有好的收穫那中間的辛苦可能也不算什麼了,但並不是每趟出海都會有收穫的。
或許會有人想說現代已經有很多更方便的捕魚方法,何必再使用傳統方法的鏢旗魚呢?但卻沒想過因為現代人的需求越來越大,海洋資源卻是有限,為了應付現代人的需求,許多捕魚的方法以不像過去會篩選魚的大小,只要有魚就好,也因為這樣,海洋資源逐漸枯竭。
懂得堅持保留傳統文化的漁民們令人佩服,但支持他們走下去的力量以及將這項傳統傳承下去的推力已經逐漸消失。鏢旗魚這份工作太累了,也不能保證每趟出海都能夠滿載而歸,許多年輕一輩的青年紛紛出走,留下來的都是老一輩的漁民,這項傳統想好好保持似乎已經很困難了。
保留豐富的海洋資源及豐富的海洋生態環境不只是漁民或企業的責任,如果我們能夠將不好的飲食習慣如吃吻仔魚及幼魚給改掉,盡量吃以生長成熟的魚及支持傳統捕魚法,那麼必定能改善不好的捕魚方式,並且讓這些辛苦保留傳統的漁民們感到欣慰。
教育一 10201153

Unknown 提到...

10119171 文休二 李宴姍
在學期初上課時,看了這部電影,這是一部台灣難得一見的以標魚文化為主的紀錄片,這部片用了兩年的時間拍攝了台東縣成功鎮鏢魚船長及他的船員們的討海人生活。
自從開放捕撈到現在,近海漁業已經沒有什麼魚可捕了,鏢魚或許也有人認為是殘忍的捕漁方式,但他們只鏢大魚,比起用大網把海裡的嬰兒魚全都打撈起來好多了。把這些小魚苗都抓起來,小魚們都還來不及長大,所以現在我們要有永續環境的概念,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害了整個生態卻最後也害到了自己及子孫。
船上的漁夫們都是平均年齡約60歲海上獵人,一年四季都在海上與魚奮鬥,每個船員都擁有絕佳的眼力、耐力、膽識與技巧,以及一致的默契,堅持傳統的鏢刺方式,手拿著重達20公斤的鏢槍,追逐著在海中活耀游來游去的旗魚。討海人在大海等待著,雖然鏢魚過程的讓人覺得刺激興奮,但也有失手挫敗的時候。
而鏢魚文化也漸漸消失,也希望能藉由此電影能搶救即將消失的標魚文化,因為要訓練一個鏢魚手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從不暈船、看魚、站鏢台練膽量就要好幾年,加上鏢魚這行業收入不定沒辦法有固定的薪水照顧家庭,所以現在的人都不太願意加入鏢魚這行業。
我覺得漁民真的非常辛苦,之前去澎湖還是綠島的時候,只做幾十分鐘、一小時的船而已我就暈船,頭痛、頭暈,還吐了,非常的不舒服,所以很佩服那些每天在船上與魚奮鬥的海上戰士,就算再怎麼不舒服,還是要撐下去。

Unknown 提到...

教育一 賴姿伶 10201154

「台灣的老人與海」是我看完《戰浪》預告片後的第一個想法。其中一幕,漁民站在搖晃的船頭,以堅定的目光搜尋旗魚的身影,看見旗魚的那一刻,俐落的在甲板上穿梭……。短短的幾秒鐘片段就足以令人震撼!我很喜歡影片中老漁民與海搏鬥的動人橋段,就像是海明威《老人與海》那種守住人生最後的尊嚴的精神,他們透過生命的皺紋告訴我們,別怕,有我們做為歷史的見證!在台灣還有那麼一群用生命寫下藝術的漁者及拓荒者,讓我感到十分光榮與驕傲!雖然這些磅礡影像背後傳達了台灣漁業浩劫的現實,不過著實的警惕我們:是時候回歸大自然了,別再以人定勝天的觀點對有限的資源予取予求。

後來我發現到《戰浪》的英文片名為: A Town Called Success─「一個名為成功的小鎮」,英文片名雖不似中文片名般霸氣,卻多了幾分溫柔的惆悵,我想這更符合這部影片的內涵了;「成功」不僅代表著台東的成功鎮,也是人類對於台灣漁業發展成功與否的深層省思。究竟科技的進步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傳統產業的傳承與流失、現實的生態議題、永續經營的願景……,充滿了萬般矛盾、感慨與無奈。與大海搏鬥了一甲子,終究被時代淘汰,終究得臣服於現實,但「興起」與「落寞」本是普世間不變的定律,萬物枯榮更是常態,於是我們更要進一步思考:人生的平凡與不凡、幸福與困境,生活起起落落,一如飄蕩海上的小船,下一秒我們會看見什麼?

匿名 提到...

生科1 李沐昕 10216102
對於"戰浪"這部紀錄片雖然我沒有完整的看完,只看ㄌ花絮和預告片但從這些簡短的影片當中我能過深深感受到漁民的驕傲以及與大海競賽的艱辛,其實對於像是台灣這樣的海島國家和像日本這樣靠海的國家來說;漁業,不只是一項傳統的一級產業;我認為更加是一項流傳很久的文化,其實漁業的發展一直都不是很快石器時代時就懂得抓魚了,直到明朝時才發展至帆船頂多是輪船;而主要是因為2次大戰的原因使得科技的迅速成長,大戰之後因為戰爭所產生的技術廣泛的應用於各種產業上面,例如:聲納就是其中的例子之一因為有了聲納的幫助使得發現魚群的效率提高,而且能過更加的精準的掌握魚群的確切位置;而人們太快地獲得這些龐大的力量這樣獲得的結果就是自然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迅速枯竭,像是使用拖網之後所造成的海床的破壞,以及大量使用流刺網所造成的資源耗竭,我認為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就是因為科技的發展過於迅速,但是漁業文化卻跟不上這樣子的進化,所以才會導致這樣的情形;我也是屬於海鮮狂熱者之一我也承認海鮮真的很好吃,但是地球也只有一個我們在滿足口腹之慾時也應該好好的想想正確的做法是甚麼,如何才能達到雙贏的方法.

匿名 提到...

教育一 王宣雅 10201128
期中報告
這部影片不僅僅是一部紀錄片,更是一部警示世人、娓娓道來的一個故事。但,故事的未來要我們大家一起去承擔責任ˋ要我們共同相互遵守保護。影片中,拍攝了台東成功鎮漁港的生活風情,而在這個蔚藍又驚滔駭浪的大海上,我見識到鏢旗魚這個傳統的專業性,也深感佩服永福船長對於鼓勵傳統式捕魚技術的堅韌性,他堅守自己的理念去做對的事,甚至於自身已60歲的年紀,還是不捨於這滔滔的大海並想要繼續守護的心情。而影片中鏢魚者手持近20公斤重的三叉鏢竿豪氣地站立在船的最前端,天啊!我是光看就覺得心驚膽戰!但就是憑藉著一身多年歷經的真功夫,他們用鋒利的眼神掃射並看準目標,多年堅守不用流刺網去破壞海洋生態,更舉辦鏢魚比賽來倡導傳統式的獵魚技術,但是現實資本化的社會,許多只貪圖一時之間的利潤而深深影響物種海洋環境的商人或是漁業者們是問他們真的得利了嗎?永續發展的觀念比比皆是,但是如果未來真的像影片中所說的猜測一般,下一代將沒有魚吃、沒有豐富的漁產該怎麼辦呢?我們應該感謝大海的賜與,它讓我們分享並奉獻,也讓我見識到這片土地上還有一群戰士猛將,拚命的和大海搏鬥和同歡,無論是生態或是物種的多樣性平衡,我都相信未來一定有默默守護它們的勇士,窮極一生,延續珍貴的鏢魚文化。
2014年4月21日 下午11:20

Unknown 提到...

特教一 林書婷 10208105
討海的海海人生,在《戰浪》這部影片裡,一覽無遺。戰浪這部影片是公共電視在2013年的年度海洋紀錄片,藉由海、陸、空與高速攝影等數位拍攝技術,從發想到製作完成花費時間接近兩年。
一位快60歲的鏢旗魚手-陳永福船長,帶領著兩位船員堅持使用從日據時代流傳下來古老漁法,以"鏢槍射魚"的方式捕旗魚;他們不用現代雷達聲納或GPS衛星偵測定位,光憑著銳利的眼力與多年的經驗,就能判定風向潮流與漁場。在影片裡他們說道:「抓魚最大的樂趣就是自己鏢,如果是撒下流刺網,不論是大魚或是小魚都會死亡,也感受不到鏢魚的樂趣。」
這些平均年齡不低的老鏢手,鏢魚時站在窄小的頭架上,僅靠雙腳扣住頂端的「腳籠」,跟隨著海浪高高低低而搖擺起伏,手中持著將近20公斤重的三叉鏢竿。倘若沒有過人的膽識與功夫,是絕對辦不到的,更何況還要與全世界游的最快、體重超過一兩百公斤的大旗魚博鬥!
在影片裡頭,看見了他們鏢旗魚動作可以說是快、狠、準,要膽大心細,看見目標要毫不猶疑,其動作上的線條是很粗獷、也很耀眼的。因為是依靠大自然維生,所以是看上天臉色吃飯,天氣好的時候漁獲量自然就很龐大,然而天氣不佳的時候也是會有令人沮喪的結果。他們也和我們一樣,食、衣、育、樂、住、行樣樣都得花錢,也許不是每次的出海都能夠讓他們滿意,但在他們的眼裡我看見了知足常樂。我想,這就是他們能夠禁得起這樣的苦,歡喜做、甘願受的原因吧!

Unknown 提到...

戰浪
10217126/數媒一陳郁雯
從童年有意識以來,幾乎每個週末都會央求著父母到我到高美溼地,離家很近的高美溼地讓小時候的我不管是追螃蟹、看海、聞海、摸海,都覺得是很平常的經驗。後來經歷一些契機,讓全家人離開了梧棲,前往市中心生活。從那之後,在都市裡被水泥森林淹沒,被汽機車排放的廢氣窒息得不能呼吸。在都市生活的日子裡,不只許多次興起回到海洋懷抱的念頭,同樣的,不只很多次想念海洋的氣息。
我想,生為一個台灣人,在台灣土生土長,朝夕與大海為鄰,對一個以台灣為家的孩子來說,應該比任何國家的孩子都要關心大海,比誰都要多接觸大海的環境生態。可惜的是,在資訊科技、消費性電子產品過分普及的今日,活在高樓叢林裡的都市人早已遺忘水泥外的自然世界。
看完戰浪後更深有所感,當漁人們奮力維持傳統捕魚方式與海洋共亡共存,與海洋為鄰生活。但時代的演進、科技的發展,傳統漁人們步緊要面臨環境的改變,海洋生態的巨變更別堤過度捕撈所造成過度捕撈的問題。在戰浪中,年老逐漸凋零的漁人們還要面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每下愈況。對年長的漁人們來說,大海是家是老友,要他們離開他是怎麼也百般不願意的。
隨著技藝的失傳,漁人們的生活文化也將會消失。戰浪不只是拍漁人與大海共生死共患難的故事,也是一部記錄台灣即將消失的漁人文化。遙想當年,曾幾何時,台灣黑鮪魚銷量之大,售價之高,資本主義市場多麼活絡。如今卻因為過度捕撈,逐漸減少,事實上不只黑鮪魚漁,其他還有更多魚類的生存遭受威脅。老漁人們用身體行動與大海為友,盡著保護與和平的相處模式。而都市的人們有多少人還記得與大自然共舞的快樂嗎?

Unknown 提到...

戰浪
英美四 10013130 劉如庭

看完「戰浪」這個紀錄片之後,我感觸很深!紀錄片中描述的是台東的一個純樸小鎮-成功。成功鎮是海邊的一個小鎮,其實鎮上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紀錄片呈現一些人他們是用比較傳統的方式去捕旗魚。他們說那是鏢旗魚。影片除了呈現他們從很早就出海去捕魚,也呈現了他們要靠天吃飯的情形。出海捕魚不是想出去就能出去的!能出海捕魚要注重時機、氣候……等等。

有時候出海捕魚不見得每一次都能夠收穫滿滿,捕到的魚的大小也是會影響販賣的價格,影片中還提到現在很多漁民都採用流刺網捕魚,這種捕魚方式雖然能一次性捕到大量的魚,但非常不環保,因為如果使用流刺網捕魚,捕到的魚不是只有大的也有可能有一些小魚被捕到。我們在捕魚時,盡量都是抓比較大的魚,小的魚通常會放生,這樣魚的數量才會生生不息,不然如果照我們人類的捕抓方式,魚的數量會大大減少,這樣除了我們的糧食來源會減少,生態系也會失去平衡。紀錄片中的主角們使用的方式是「鏢旗魚」,而不是用流刺網捕魚,就能確保捕到的魚是屬於比較大的。

一次校外教學,真的到成功鎮去體驗旗魚季,體驗了很多活動後,真的覺得成功真的是一個人情味濃厚的地方!鎮上的人民都很熱情,旗魚季活動還有搭著船一起出海的體驗,只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沒參加到這個活動。在看完「戰浪」後,了解也學習到「鏢旗魚」的方式,我們更知道了要如何做到以永續的方式來進行捕魚。我們應該要時時存著這種精神,好好跟大自然一起相處共存,這樣我們才能永續的生活下去!

匿名 提到...

10012102 陳奕伶 資管四
期中心得
先前聽到老師說關於出海的事,一直覺得很有趣,在我的印象中出海捕魚都是以漁網捕魚的形象出現,第一次聽到、看到使用標槍捕魚的方式,感到十分的新奇,同時也很敬佩那些捕魚的討海人,之前在課堂上欣賞了影片─戰浪,藉由那部影片可以看到現在已逐漸沒落的傳統標旗魚方式,其中提到旗魚的標槍重約20公斤這件事,這整個就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舉著20公斤的標槍還可以準確的射中旗魚,並且捕捉起來,在當下捕魚中依靠的並非精準的儀器,也不是撒網捕捉,而是大家走船捕旗魚的經驗,魚捉起來的那一刻,心中會默默為船員和捕魚的標魚手那精彩的合作喝采呢。
從影片中也是第一次看到那麼大的魚,在幼時去過水族館,當時的記憶現在已有些模糊,但是都覺得魚很大,長大後卻發現魚也沒印象中的大……這次看影片卻是真切的感受到了魚很大,而且是真實的存在,就在影片中……就在我眼前!真的有長度比人還高的魚!瞬間有種震撼的感覺。
同時影片也讓我對於現代的捕魚方式有點難過,影片中討海人都是捕捉大隻的魚類,使用標槍下去捕魚,反觀現在,漁民使用流刺網、電魚等的方式去捕捉魚類資源,不論大小通通捕起來再說,導致魚類資源越來越少,剩餘的魚大小也逐漸變小,因為在尚未長大之前就被捉上桌料理掉了,我們實在應該對此現象進行反思,並尋找可以和大自然共存的方式。

匿名 提到...

資工四甲 10011128
看完"戰浪"這部紀錄片,更了解了漁民們的辛苦。在天空還沒亮之前,他們就得出海捕魚。
看到影片裡漁民們的技術以及默契,真的是讓我非常敬佩。靠著絕佳的視力,高超的技巧,天衣無縫的默契,抓準時機朝旗魚鏢過去,連看影片的我都覺得鏢旗魚真的是非常刺激。站在小小的鏢台上,拿著重達20公斤的鏢竿,只靠著雙腳支撐,簡直就是在搏命演出。
在時代科技的進步下,傳統的鏢魚方式漸漸的被流刺網所取代,而且因為鏢魚的風險太大,沒有人願意學習如何鏢魚。
流刺網一次就能捕捉到大量的魚,且不分大魚小魚,和鏢魚比起來真的是天差地遠。鏢魚一次只能鏢一隻,而且非常耗時,又需要相當的技術,或許這就是鏢魚漸漸落沒的原因。
使用流刺網的漁民們,毫不在意永續發展的概念,不懂得飲水思源,只看的到眼前的獲利,再這樣下去海洋的資源或許會慢慢地消耗殆盡

匿名 提到...

10118103 公事二 宋巧靖
看到這部紀錄片後,感覺現在的漁業景氣越來越下滑。紀錄片的主角堅持以傳統鏢旗魚的方式,出海捕獲旗魚和鬼頭刀。出海過程中看到他們鏢魚的生動表情和專注力,覺得很刺激又新奇!但是這背後隱藏這些傳統的鏢魚手漸漸沒落悲哀,現代的漁業大部分使用漁網捕撈漁獲,使這些以傳統鏢魚的漁夫很難傳承他們的技術給下一代,我覺得以鏢魚的方式,需要相當熟練的技術、多年的經歷和熟知海上氣候動向才能學會這項技術。而現在會這項技術船長和船員漸漸慢慢衰老甚至出現生病的狀況,令人感到不捨和難過。尤其,他們暢談以前能鏢到多少的旗魚和鬼頭刀的畫面,和與其他漁船競爭捕獲魚的大小和數量時,顯得很想以他們的團隊默契得到很好的成績和酬勞。很現實的是,他們一出海就必須有收穫,不然很難維持家裡的經濟。我雖然沒有參與出海捕魚的經驗可是能明顯感受他們的心情,看到他們發現目標後,專注和大聲叫喊的情形,這是屬於他們出海的回憶和故事。他們不服輸的精神在海上,期待著他們可以捕獲的漁獲量比別人多。他們的心聲在展現在這部紀錄片中,寫實他們投入海上的時間和船上的鏢旗魚的過程,是多麼艱辛和刻苦!希望他們能把這項技術好好保存下來,讓漁業的文化能夠延續發展,展現屬於他們的鏢旗魚技術在海上發揮光采!

匿名 提到...

10111241資工三乙 李偉平
戰浪是在敘述新時代捕魚方式丕變,刺流網設計得以快速捕獲大量魚群,帶來可觀收入,然而大魚小魚都不加篩選的結果,造成魚群數量迅速遞減;討海維生的陳永福船長等人,堅持沿用日據時代流傳下來的古老方法捕魚:鏢槍射魚;他們一面接受大海給予船員們的嚴峻考驗、一面遺憾古老技法可能到他們這一代就要失傳、一面感嘆魚量減少,船員們生計深受影響、一面站在船首遠眺海洋和魚群,陳永福船長和船員們都深愛且熟悉著海洋,然而年紀漸長,體力漸衰,眼看就要被時間/時代給慢慢淘汰了。這部片為觀眾呈現討海人豐富的海洋經驗,熟悉怎樣的天氣和風向適合捕魚、熟知魚的行動與潮流行徑;細膩捕捉老一輩船員們的樂天與知足,對海洋/老天爺的信仰/敬畏;還讓觀眾看見討海人的傷感,傷感是擋不住新式捕魚法的崛起、傷感是技藝的可能失傳、傷感是陳永福船長的身體狀況出了問題,日後勢必得在深愛的海洋和健康之間做出抉擇。
戰浪讓觀眾看見討海人生的平凡與不凡、幸福與困境,生活起起落落,一如飄蕩海上的小船,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看見或得到什麼。

匿名 提到...

旗魚是海中最快速的魚類之一,鏢旗魚便是一種眼睛與力量的競爭,一瞬間的不小心都好像會被拉進海裡很難想像一根魚標接近20KG要在那麼晃的船上保持平衡,還要一直專注著海面,甚至有可能要會受傷,何況這還不是只是一個人的工作,起碼要有3個人一起通力合作,一個負責控制船的方向,一個副標手,控制船的速度及方向,如未經過長期的經驗累積,這項工作應該是無法勝任,在上面的影片裡更還有一個人掌控權控的船長,這更是相當不可思議.
可惜的是,在影片裡廖鴻基講的這是個註定會消失的技術,影片裡的漁夫給他兒子開船順便交導她的兒子,沒有要辛苦補魚就要認真念書,相當令我感觸甚深,在短短的幾句談話中,讓我感受到魚夫深深的哀愁感.職業病,也是這行業裏相當痛苦折磨,如果你想要讓腰部的傷不要再發作,只能選擇開刀及放棄自己畢生的工作,一個自己練了40幾年頭的標魚技術,從此消失,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生活選擇吧,,一個太好的天氣,海面太平看不到旗魚的背鰭,太壞的天氣又相當危險,每一次的標槍舉手,都是一次與旗魚的挑戰,挑戰與他生存的對抗,沒補到就沒有錢,就算氣候不夠完美,也需要出海,面對每一次機會,都必須果斷,衝勁,就算環境不夠好,身後的壓力也能夠使人成長,這是標,一種生命的技術

10111243 資工三乙 江典晉

Unknown 提到...

資工二乙 陳敬曄 10211205

看完這部紀錄片後,了解到漁夫不但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還是一份要靠天吃飯的工作,而他們對海洋的那份感情更是敬佩。一大早,藉著天氣預報,依據今天的風向、強度判斷能不能出海捕魚。出了海還不一定能遇到獵物。「我們捕魚人就是今天沒有,就盼望明天,明天也沒有,也是一天盼過一天


在片中的「龍漁發號」是由陳永福船長所率領的,陳永福船長雖然年近60但還是手握20公斤的標竿,在在數公尺高的浪頭上漫長的等待,尋找旗魚躍出水面的那一瞬間。再以”鏢魚”的捕魚法,與船員們默契的配合,一標就要精準的命中獵物。「我對海很有興趣,對讀書沒興趣。我們出海就是要抓得比別人好。」

“鏢魚”是一種從日本流傳的捕魚法,但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的漁船大多都改用流刺網。直接用流刺網把大魚小魚、甚至海豚與鯨魚也不會放過。「以後台灣沒魚可以吃了,我們這代抓完以後就失傳了。」

鏢魚船們真的很偉大,鏢魚收入不穩不高又危險,但如果與其他船隻一樣使用流刺網、延繩捕魚法。只會更破壞海洋生態,讓整個海洋食物鏈失衡,漁獲量越來越少。就算自己的身體已經受傷,還是為了家庭、為了榮耀、為了海洋而努力的奮鬥。
希望”鏢魚”能繼續流傳下去,不只是”鏢魚”的技術,還有”鏢魚”的精神,那份與大海搏鬥卻又對大海的尊敬。「出海就是一定要抓贏別人,就是不要輸人這樣。」

匿名 提到...

2014/11/26-社教四-10003117-陳宜蓮
老師在課堂上播放戰浪這部影片的時候,我跟我之前上過的課做了一點小小的連結。上學期修了一門系上名為經濟地理的課,老師有帶我們外出實察,其中一個站就是新港漁港。雖然老師當時沒有帶我們去小丑魚主題館,但是老師有介紹一些旗魚和鮪魚還有鬼頭刀的產季,也有讓我們去看一些漁船上面鏢旗魚的鏢台,所以看這部影片的時候,就想到老師那時候跟我們說這些有關旗魚的事。

在影片中看到陳永福船長和船員們不願使用流刺網來捕撈旗魚,而是使用較傳統、危險性比較高、也比較辛苦的方式,就是用「鏢」的。現在用鏢旗魚方式來捕旗魚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很多人都使用流刺網來捕魚。不像鏢旗魚都是一尾一尾用抓的,用流刺網這種方法比起來方便許多,輕輕鬆鬆就可以捕到一大堆魚。但是使用流刺網卻有一個致命傷,就是不管是大魚抑或是小魚,通通一網打盡,不留一點漏網之魚,這樣一來,所有魚都在魚網的結果之下,海洋的資源日益枯竭,每年能捕到的魚越來越少,海洋的生態也受到威脅。

戰浪裡的老漁民們,不願看到海洋受到這樣的對待,堅持使用傳統的鏢旗魚方式,用自己的力量來真正抓到旗魚,這樣的精神讓我們敬佩。透過這部影片,一個在臺東成功漁港的故事,衍生到現在全球漁業資源與海洋生態的危機,看似先進又輕鬆的方法,但卻讓海洋生態瓶行受到破壞,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保護與愛護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對這樣海洋的議題有所省思。

Unknown 提到...

資管四 10012148 丁暐學
看完戰浪後,深有感觸到漁民的辛苦,在每天天未亮時就要出海,頂著寒風、頂著大浪,在茫茫的大海中,等待著那未知的魚兒,拿著比人還高兩倍以上的魚叉,面對著那一條條大魚,當魚來時各各快速就定位,像是訓練有素的軍人般,隨著他們聲聲的吶喊,一支支標槍下去,我的情緒也隨之高昂,拉起旗魚的瞬間,更是內心激動得久久難以平復。
然而儘管他們都是很有經驗討海人,但也是有空手而歸的時候,沒有收獲,就沒有了收入,生活也會變得吃緊,沒鏢旗魚他們就不能生活,現在因為流刺網,大量的魚被過度捕撈,使得各種魚類的數量明顯減少,持續下去的話有就有瀕危的可能,這樣不但會讓傳統鏢魚的漁民無法生存,而且片中漁港裡使用傳統方法的是老一輩的,年輕人不是用新式捕撈法,不然就遠走他鄉另謀出路,沒落的不只是這個漁港,還有整個海洋生態都受到了影響,人們研發出了如此便利的捕撈方法,到頭來還是害了自己,大概過去的人們都沒預測到未來的嚴重性吧!
所以現在辦了成功旗魚季,來協助地方的轉型,發揚傳統漁業的好處及能量,經有我親身的參與,雖然當天雨勢連綿不斷,但我相信保留傳統文化的心,仍然有傳遞到每個人的心中,美中不足的是,回程接駁車延誤的快一個小時,差點就要直接參加晚會了,希望政府要做就要把它給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