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0709利用加速度數據記錄器標識雨傘旗魚


WP_20130709_001

日期:20130709
人員:江偉全、洪曉敏、渡邊峻
漁船:成漁壹號 - 泰榮船長

凌晨四點出海,船長坐在安檢哨等我們
延繩釣漁船離開離口後一路往南行駛,近七點來到了東河橋外海

WP_20130709_004

泰榮船長選好位子便開始下鉤,鉤數一籃約200門
為了捕獲「活」的雨傘旗魚,鉤數不能太多
且必須在下完鉤後在漁具範圍來回巡視
若有發現因吃鉤跳出水面的旗魚,則會馬上靠近將其捕撈

WP_20130709_014

近十點話機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泰榮啊,一尾雨傘在你們船後跳啊跳」
一尾長101公分,重約20公斤的雨傘旗魚上鉤了

阿峻馬上將標識器及水下攝影器材組裝
也許這次標識器裝置的過程不夠快,所以導致在水中等待牠「醒」過來的時間有點久
雖然如此,雨傘旗魚還是平安的標識放流回大海

WP_20130709_019

夏天的東海岸,作業漁船並不多
躺在小船上欣賞這自然美景真的很愜意

任務圓滿達程,心情是比較輕鬆的
標識器上的彈脫裝置設定為一天,若順利的話明天就可以撿回標識器

WP_20130709_025

下鉤的位置是在成功鎮南邊(東河以北),但收完鉤之後會在成功鎮的北邊(長濱以南)
回程須花二、三個小時,過了三仙台就知道離進港的時間大概還有三十分鐘
從海上看台東,真的是很漂亮

WP_20130710_001

日期:20130710
人員:洪曉敏、吳允輝、爰瑱
漁船:泰勝168娛樂漁船 - 高志文船長

標識器預計在清晨四點半會浮起
我們一行人凌晨十二點便驅車北上來到花蓮

WP_20130710_005

WP_20130710_008

WP_20130710_009

六點後開始確定經緯座標,便開始驅船尋找標識器
於九點二十分接近拾取範圍

WP_20130710_014

標識器就在這海域附近,大家都張大眼睛的尋找

WP_20130710_016

志文船長明明就已經發現,還故意留機會讓我們喊
順利的撿到標識器,大家都非常的開心

WP_20130710_017

阿峻再一次的完成標識作業

WP_20130710_022

回程的花蓮外海
船長說得開四個多小時才到花蓮港

WP_20130710_024

看來大家都累翻了,整個出海行程,一共使用了約十三個小時

影片:

3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應化一 10210216 蕭凱文

浩瀚的海洋,隱藏了無數的秘密.人們為了探索這未知的世界,進而研發了許多探測器,而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更加速了人類對這片海洋的了解.

台東,是台灣的後花園.黑潮流經這小小的花園旁,帶給台東無數的海洋資源.而其中之一的旗魚,更是台東成功鎮的三寶之一.旗魚流經台灣的數量之多,除了拿來料理以外,是最適合做探索的魚種.

為了記錄旗魚的生態,又不再傷害旗魚的前提之下,”加速度數據紀錄器”是最好的選擇.紀錄器大概約一個手掌的大小,可以記錄旗魚棲所的環境資料、洄游路徑,還有旗魚的游泳速度等各種資料, 小小的記錄器,竟然如此的厲害.但是要怎麼安裝在旗魚上呢?看了這一篇以後,才知道原來這麼簡單.

首先,在魚體上插進兩支約30公分的細長鐵管,接著就把紀錄器裝上去
,並貼著魚體後既可啟動.時間到的時候,就會自己脫落,且會浮在海面上不會下沉. 其實我看到旗魚的身體被插了兩支細管,真的覺得很痛,打麻藥是對它們好.接下來,就是我覺得最難的工作,回收”紀錄器”.雖然紀錄器會發出自己所在位置的訊號.但到了該地點,紀錄器可能又會被海水移到別處.在我看來,回收紀錄器真的是需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要不然怎麼找都會找不到吧!

出海13個小時,一想到要在船上待上近一整天,真的是非常的累. 加油吧!

匿名 提到...

教育一 10201137 蔡玉如

「戰浪」這部紀錄片深入台灣東南部台東縣成功鎮漁港,拍攝當地漁民用傳統鏢旗魚船的捕魚過程,沒有人比漁民們更了解海上生活的艱辛,看著影片中的漁民們為了生活,上了年紀、身體不適依舊每天出海捕魚,片中的主角陳永福船長和兩位船員,憑著在海上奮鬥多年的經驗,判斷出潮流和風向,用雙眼尋找海面下的旗魚,因為一定要有風,魚才會游到水面上來,一發現魚種時,幾個站在窄小的船頭上的漁民,馬上將手上的鏢竿穩穩的擲出,遇到游速快、體積大的旗魚時,驚險而刺激的鏢魚過程中,除了考驗著漁民之間彼此的默契與技術,更是一場人與魚之間的生存競賽!
但漸漸的海面上的魚類數量明顯減少,漁民們出海一趟只能鏢到一尾旗魚,寬廣的海面上,看不到幾隻魚類,使用傳統方式鏢旗魚的漁民們,抵不過大量流刺網漁船的作業方式,嚴重影響漁民生計,更破壞了海洋生態,影片中,有位漁民說:「在過幾年,台灣就沒有魚可以吃了!」流刺網大小魚通抓,會造成海洋生態的浩劫,台灣明文規定,禁止我國籍漁船在公海上使用;即使海上生活艱辛,漁民們依然每天天未亮就出海捕魚,從漁民們的眼神中看到想要補到魚的堅定意志,從他們虔誠的信仰海神水仙王,看到了漁民對於天地或大自然的尊敬和尊重,
他們對海洋的執著與生存的奮鬥,讓人既感動又心疼。

Unknown 提到...

10006127 幼教四 方涵瑩
人類為了瞭解大字的生態,不停的產出最新科技來探索這未知的浩瀚宇宙;眾所皆知,地球上陸地比海洋的比例是3:7,海洋的比例遠大於陸地,而這樣寬廣的面積中,又隱藏著甚麼樣的奧人秘密,便是研究學者進行科學研究的目的之一,而過去的「加速度數據紀錄器」與一般紀錄器不同的地方為電子式衛星標識器(electronic satellite tag)可記錄魚類棲息環境水溫與深度,並可藉光照度資料推估地理位置及洄游路徑,但【無法提供魚體物理性移動】的相關訊息。而加速度數據記錄器(acceleration data logger)更可偵測記錄魚體瞬間加速度及游泳速度,係究明【魚體游泳行為特徵與族群動態的利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試驗所電子報 第77卷)簡言之,加速度數據紀錄器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了解更多的相關訊息。
而從影片及文章中,除了從上述海洋學探討,更可以從許多面向進行,像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漁船上有許多不同的角色,而且功能都不一樣,是否會產生角色衝突?漁夫鏢旗魚是為了賺錢養家,而研究人員的目的只有研究,而標到的旗魚上船後被裝上紀錄器後又被放回海裡,在漁夫的心裡是否會覺得惋惜呢,這是我留下的疑問,當然,出海前研究人員一定會與漁夫們做溝通,那又是怎樣的溝通方式呢?再者,也能從生態保育的觀點探討,雖然沒有固定的答案,更沒有對或錯,但為甚麼人們利用這樣的方式與海洋生物共處呢?人類是否成為了環境的主宰者?標識器的植入對於旗魚不會有影響嗎?我想這些是我看完影片後所產生的思考。
2014.11.27 Sel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