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新港魚市_媒体拍攝(1/3)
2012年02月21日
公視來到本鎮籌劃拍攝紀錄片,題材取自於本鎮鏢手的素人故事與透過鏢旗魚技術來協助科技等
這回邀請了相當知名的英國導演來台協助拍攝
當聽聞法蘭克導演有拍過「漁人博鬥」(探索節目),心中突然熱血了起來
專業的攝影團隊來看這逐漸走入黃昏的鏢刺漁業,切入的點與角度另人好奇,好期待這紀錄片能趕快完成
#2
在一旁用相機記錄時,我忘了要關閃燈了(誤)
導演:「flash off」
#3
今年新港魚市場的漁獲量略走下坡
現在應該是黑皮旗魚的季節(從農曆過年後至清明前為盛期)
但漁販卻告訴我們,今年的漁獲量僅去年的一半,鮪類也是如此
洄游性魚類受到環境的影響甚多,是黑潮的問題?還是受季風影響?全球暖化?還是真的數量變少了?
我有好多的疑問,漁民也是
#4
中午過後,東部外海附近作業的漁船陸陸續續進港卸魚
氣象預報海況惡劣,不少位於蘭嶼外海作業的漁船也返港卸魚順便補充柴米油鹽等必需品
#5
討海人的家庭,牽手多為家庭主婦
平日除了帶小孩、處理雜務、打掃庭院應對進退外,等老公平安大漁進港應該是最重要的事
現在科技進步,早期哪來的手機,別說手機,船上連對講機都沒有
人一出海是生是死都不曉得,難怪早期的閩南語歌曲,總是提及許多討海人的心酸血淚,如:
「茫啊茫啊~蛋啊蛋~蛋嘸心愛伊入港,無采我無采我妝甲水噹噹」
「海風笑我 是憨人 海鳥笑我空等」
現在手機一撥,老婆沒必要在漁港空等,老公進港前,老婆一定攜家帶眷在港口等著
幫忙卸魚、聽聽抱怨,平地人也好,原住民也好,感情的鏈結是一樣的
自己幼時的記憶裡,也模糊的記得姐姐常帶我到港口等爸爸進港
爸爸早期是撈魚苗的漁民,進港後卸下藍色花瓶型的大桶子
裡面裝滿了一點一點黑黑的魚苗,那些小黑點則是仔魚的眼睛
魚苗還得請人邊唱邊撈邊算尾數,這活還真是個技術
唱數的叔叔愛喝保力達,所以外號也叫「保力達」,現在說的這些在新港早絕了
#6
近來旗魚數量少,拍攝當天市場還算爭氣的出現「僅一尾」
這節氣的白肉旗魚,瘦不拉嘰的沒啥油脂,價格都落在150元/斤左右
這與十一月中旬旗魚盛期的價格相比,則相差了數倍之遠
#7
這二年多來對新港魚市場的生態及作業模式略有初步的了解
哪區賣啥魚?哪魚哪釣起?那魚該怎賣?怎買才便宜?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傳統市場就是這麼回事
對頭一次來這裡的觀光客而言,這裡的一些都是新鮮的
#8
魚市場最值得關注的一環,就屬拍賣員與魚販之間「喊魚叫價」撕殺的戲碼
糶(讀:跳)手(右一)準備為拍賣暖聲,前後各會吹二回哨響
第一回聚焦,第二回等人(魚販)齊了,便再吹二至三聲哨後才開始拍賣
#9
漁民日月累積的經驗難以字載,目光一撇啥魚啥種是公是母心裡都有個數
資深漁販寶山叔說:「以我們這麼多年買魚經驗,第一眼看到魚,心裡分數就佔了七、八成
戳魚肉看油脂,只是讓這數更踏實些」
這些買賣功夫難以言教,長輩都說看久了作久了就都全會了
很多人想趕緊全學懂,但時間卻教人慢慢來,吃緊就撞破碗
#10
魚市冰藏旗魚的方式因魚獲價格預期高低也分很多等級
像上面這張照片就屬於「一般級」,最高級的不止要把碎冰鋪滿打實,必要時還得蓋棉被
#11
近來漁業署正宣導「鰭不離身」的處理辦法,簡單說就是鯊魚需全魚利用,不能只要魚翅不要肉身
別的地方我是不太曉得,在新港這裡無需宣導,因為這裡的鯊魚從早期就都是100%全魚利用
海洋資源應多愛惜,「割鰭棄身」如此糟踏食糧的作法的確讓人不恥
#12
全年無休的鬼頭刀(署魚),算是我最喜歡的魚鮮之一
端看個人喜好吧,有人愛吃一公斤要價七、八百塊的高檔深海魚,我就偏愛鬼頭刀這味
味噌鬼頭刀魚頭、煎鬼頭刀魚腹(要帶皮才好吃喔),炸鬼頭刀魚排(no.1)
#13
今天漁獲不多,連流刺網的收獲量也堪稱不佳
同事忙著為旗魚測長採肉,一併也入鏡了
#14
實驗室買了一尾四十來斤的紅肉旗魚,有請同事阿義幫忙肢解採樣
一尾魚可以研究的細節相當多,我是插花的門外漢,常常總是邊看邊問一知半解( zz )
拍攝過程挺麻煩的,一個完美的畫面可能要重複好幾次至滿意才行
採光打燈的部份也讓我領悟了,攝影這堂課要花的$$可是相當昂貴的呀!
#15
零下八十度超低溫保鮮的帶鏡就試了好幾次
畫面的片段規劃與安排真的很辛苦,攝影師揹著十幾公斤要價三百萬的攝影機也有夠累人的
這紀錄片還在籌片中,真是滿心的期待啊!
攝影文字/洪曉敏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7 則留言:
體育一-10005148-李亞銓
近年來漁獲不斷地減少,捕到的魚又瘦弱不堪,根本沒甚麼賺頭,討海人真的不容易,每況日下的漁獲量,漸漸影響著家庭經濟,而這份風險大賺頭卻越來越小的工作,已經不像過去天天大豐收,而空手而回的問題可能也會接著到來,隨之而來的又是種種的社會問題,而世界給予的警惕,往往又都被利益擺在眼前的商人們不顧一削,現在距離2050年的魚類浩劫已經不遠了,人們依然肆無忌憚濫捕,到時候真的沒魚了,真的不知道會變成怎樣。
我很佩服阿海老師的種種對於海域生物的研究,看的出來阿海老師相當的熱忱,感謝老師在上課時給我們的分享,不就為了讓我們也多了解豐里到底發生了甚麼事,也希望我們也能一同關心,這些魚類生物的研究,耗時、號利又耗錢,希望能對牠們有所幫助,看那台幾獎百萬的攝影機就覺得累了,就連攝影時的效果友都要為了取到最好的角度和呈現最棒的畫面,而重覆多次的修改及拍攝,這工作真的相當辛苦,接下來會有三個星期上不到老師的課,因為阿海老師出國拍電影,為台爭光!!!老師加油,記得到時候跟我們分享喔!!!
高中畢業後在日本料理店工作也已經要一年了,在那裡工作真的學到好多,很多事是到那之前完全不了解、不熟悉的,包括對魚種的認知。原來,油脂越厚的魚價值性越高,吃起來口感更是一級棒!白旗魚吃起來像冰淇淋一樣,還有那黑鮪魚手捲在口中散發出淡淡香氣,好像在嘴裡也能感覺到牠的生命力。
餐飲業是一項辛苦的工作,但它要付出的不只是勞力,專業、知識更是重要,老闆娘常常跟我們說:外場人員真的不是那麼容易可以當的,要懂得怎麼幫客人點菜、配菜,要讓他們吃到不一樣的料理、有價值的料理!
吧檯是日本料理的龍頭、精神,要讓客人品嚐到好吃的生魚片,魚的冷藏是極為重要的!透過這樣來維持魚的品質,讓客人吃到最原味的料理。
看完阿海老師的工作網誌後有好多感觸,海底世界有好多事情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喔!魚貨量的減少是為什麼呢?可以透過紀錄片的拍攝一步一步探討。前一陣子流行的黑鮪魚現在數量也是少之又少,我覺得,我們應該要適度的、保守的捕獵某些魚群們,不能因為牠們能帶來大量的獲利而無止盡的捕殺、販賣。從事這行的人們,不管是捕魚人還是研究者等等都該好好思考這些問題,讓自己有正確的觀念。
海概B
資管一
10012118
楊琬貽
特教一10008116鍾佳宜
『近來漁業署正宣導「鰭不離身」的處理辦法,簡單說就是鯊魚需全魚利用,不能只要魚翅不要肉身,別的地方我是不太曉得,在新港這裡無需宣導,因為這裡的鯊魚從早期就都是100%全魚利用,海洋資源應多愛惜,「割鰭棄身」如此糟踏食糧的作法的確讓人不恥』近年來一直聽到禁止使用魚翅的宣導,魚貨量減少不僅僅關係著捕魚人的生計,也意味著生態在改變,全球暖化的影響已經擴大到連海洋生態都備受威脅,人為破壞造成了無法抹滅的後果。小魚苗的清點也是一大學問,魚苗還得請人邊唱邊撈邊算尾數,這活還真是個技術,我覺得捕魚人真的非常厲害,不僅要會捕魚,還要會觀看海象,甚至還要簡單醫護等等,著實不簡單。原來拍攝過程也挺麻煩的,一個完美的畫面可能要重複好幾次至滿意才行,採光打燈的部份也讓我了解,攝影這堂課要花的$$可是相當昂貴的呀!一台攝影機要價幾十萬甚至幾百萬,這真的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不僅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還要會高超攝影技巧,才不會浪費這昂貴的攝影器材啊!
心動三9915176楊孟螢
看到這一幕又讓我想起那天去找老師的一切,看完小丑魚到了魚市場看到大家競標魚,真的很想再去一次感受這一切,因為我們的家都是在西部,根本沒有看過所謂的補完魚後當場競標,然後還有很多的冰塊放在魚身上,只為了保存新鮮!這一切我上次都有經歷過,真令人興奮又是一次特別的經驗,而圖片中的鯊魚我是沒有看過,但鬼頭刀我有看到幾隻而已,所以這次又是一段特別的經驗,當然最辛苦的就是漁夫們,而研究者也是挺辛苦的!不斷要追蹤旗魚整個的生態系統,這是驗不容易的事,像我們都知道的人都以為研究魚類是件簡單的事,但自從看了這些照片之後才發現原來是必須經過重重考驗才行的,謝謝辛苦的工作團隊的分享與研究,讓我們可以學習到更多不一樣的知識。
心動三9915176楊孟螢
看到這一幕又讓我想起那天去找老師的一切,看完小丑魚到了魚市場看到大家競標魚,真的很想再去一次感受這一切,因為我們的家都是在西部,根本沒有看過所謂的補完魚後當場競標,然後還有很多的冰塊放在魚身上,只為了保存新鮮!這一切我上次都有經歷過,真令人興奮又是一次特別的經驗,而圖片中的鯊魚我是沒有看過,但鬼頭刀我有看到幾隻而已,所以這次又是一段特別的經驗,當然最辛苦的就是漁夫們,而研究者也是挺辛苦的!不斷要追蹤旗魚整個的生態系統,這是驗不容易的事,像我們都知道的人都以為研究魚類是件簡單的事,但自從看了這些照片之後才發現原來是必須經過重重考驗才行的,謝謝辛苦的工作團隊的分享與研究,讓我們可以學習到更多不一樣的知識。
海概 幼教一 10106141 龔沁婷
在所有文章裡最吸引我的就是這篇─新港魚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我的家鄉在高雄的林園,小時候爸爸很常帶我到中芸漁港去買魚,而偶爾也會去東港逛逛魚市場。小時候總是嫌魚腥味臭,所以對魚市場並沒有什麼好感。然而長大了,越來越少時間跟爸爸去漁港… …直到最近的一次,一時興起,我們去了東港魚市場!看著這裡發生的一切,辛苦卻親切的船員叔叔們、豪邁闊氣的老闆,還有每個都很像行家的客人們,感覺既熟悉又陌生,不變的是「那屬於海的生機勃勃」。
然而我也發現了,現在的漁獲量和以前根本不能比!以前一個攤位上總是滿滿的都是魚,船也都進進出出。然而現在漁獲量明顯減少,攤販也變少了。我想到了老師之前給我們看的《魚線的盡頭》,裏頭指出全球的總漁獲量正在減少,而且大不如前。在這樣下去,後代子孫將無魚可捕、無魚可吃。有人說:「科技沒有好壞,取決於人怎麼用它。」而這部影片又再度讓我認知到科技的可怕。人類的捕魚技術不停的精進,延繩釣漁業每年設下十四億個魚鉤,魚線總長可以繞地球五百五十圈,還有精良的電子探測設備讓魚群無所遁形。人類,已經成為海洋最大的殺手了!假使希望未來魚群不要消失,我們需要改變飲食習慣,如果真的要吃魚,就改吃像是鯷魚、鯡魚等類的小魚。另外,近年被提倡的「慢漁運動」─縮減漁船數量、減少捕魚時間,盡量不捕捉小魚讓它們在海裡繼續成長,也該徹底實踐。更重要的是,我們該學習與海洋共處!
黑潮的記憶 英美三 10113147 黃詠翔
在這短短的10分34秒中,我彷彿看到了船員們在船上生活的各個層面,影片雖然短暫,但它卻淋漓盡致地道出了船員們鏢旗魚的酸、甜、苦、辣、鹹。剛開始的時候,我看到了「換頭架」的儀式,船員們修整船隻、清除附著在船底下的藻類及海洋生物、上油漆、祭拜祈福、燒紙錢… …等等,在這整個儀式當中,船員們是用如此敬重的態度去對待他們 “在海上的家”!不僅如此,透過他們祭拜的儀式,我深深感受到討海人看天吃飯的生活模式,他們必須承受滔天的巨浪、適應海上瞬息萬變的天氣,但是,他們必須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因為他們捕回來的魚將是他們家人們重要的經濟來源,這些船員們都是他們家人的重要支柱,更是家人們心中永遠的戰浪英雄!
接著,漁船終於準備出航了!船員們竟然在早晨4:50分的時候就已經準備就緒了,可想而知,他們冒著冷風做準備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接著在5:50分的時候,鏢旗魚的船陸續出航,影片當中,有一艘船發現了旗魚三次,但前兩次鏢手都未能鏢中,最後在第三次的時候,旗魚終於折服在鏢手手上的鏢槍下。這讓我想到以前我曾讀過廖鴻基先生的一篇海洋文學作品—鬼頭刀,雖然廖鴻基先生是用釣竿釣鬼頭刀而非鏢槍,但是動魄驚心的場面應該與鏢旗魚有異曲同工之處。
在影片最後,它提到了「鏢旗魚」的文化正逐漸被新式的網具取代,但是,如同影片最後下的結語一樣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我認為鏢手的身份是一個無可取代的地位,一份無上的光榮!雖然鏢旗魚的文化會逐漸沒落,但鏢手們的堅持精神與氣魄將會永遠留存在我們的心中不會消失!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