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全球首次運用加速度數據記錄器偵側雨傘旗魚游泳行為特徵

  
  電子式衛星標識器(electronic satellite tag)可記錄魚類棲息環境水溫與深度,並可藉光照度資料推估地理位置及洄游路徑,但無法提供魚體物理性移動的相關訊息。而加速度數據記錄器(acceleration data logger)更可偵測記錄魚體瞬間加速度及游泳速度,係究明魚體游泳行為特徵與族群動態的利器。

  本所與台大海研所及夏威夷大學,針對台灣東部海域雨傘旗魚合作進行族群動態解析研究,已有逾15年的歷史,相關成果已陸續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引起大洋性魚類區域性國際漁業組織之關注。
  本(2012)年9月13日清晨,研究同仁搭乘台東新港籍延繩釣漁船出海進行漁撈作業,於台東三仙台外海漁獲雨傘旗魚(眼後眶至尾叉長為153 公分;魚體重約25 公斤),在其身上配置了加速度數據記錄器。記錄器直徑21 公厘、長117公厘、重量60 公克 (在空氣中重)、22 公克(在水中重),記錄深度與溫度頻率為1 Hz,記錄游泳速度頻度為2 Hz。記錄器下方裝置有螺旋槳,以每秒轉動的頻率記錄游泳速度,並以高達32 Hz的頻率記錄魚體尾部左右擺動及直線加速度訊息。


  記錄器於標識19.3小時之後,於鄰近花蓮外海(離岸約13.5 公里)自魚體脫落,水平移動86.5 公里(平均水平移動速度為 4.5 公里/時)。記錄器上方有Argos衛星傳送天線與VHF高頻度位置傳送器(含天線),記錄器脫離魚體後,Argos會先傳送此標識器之地理位置經緯度(大約每30分鐘~1小時傳送一次最新位置資料)。當接近Argos所傳送之經緯度時,研究人員再利用VHF接收器及天線確認方位,並以肉眼尋找,最終於當日晚間於宜蘭南澳外海尋回記錄器。由記錄器之資料分析顯示,此雨傘旗魚棲息深度為0~74.9 公尺,環境水溫為21.7~29.5;偵測得雨傘旗魚巡游速度為1.2 ~5.4公里/時。此次國際合作型生物記錄(Bio-Logging)研究,為旗魚類配置加速度數據記錄器之創舉,雖未記錄到雨傘旗魚聞名的破百米暴衝速度,但詳盡的雨傘旗魚移動行為及加速度記錄皆是全球首次揭示,持續性的生態記錄研究將是未來雨傘族群動態解析及掌控之重要科學依據。



加速度數據記錄器標放地理位置(Release point)、脫離魚體上浮地理位置(Pop-up location)及尋
回地理位置(Recovery location


本文轉載於水試所電子報第77期:http://www.tfrin.gov.tw/friweb/frienews/enews0077/h2.html

18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台灣,一個小小的海島,卻能參與全球首次運用加速度數據記錄器偵側雨傘旗魚游泳行為特徵,卓見台灣對於面臨困乏的海洋漁業資原與海洋生態維護有著強烈的關懷。
目前,海洋資源受到無節制的流刺網、單拖網船、雙拖船與巾著網船捕撈,旗魚、鮪魚、翻車魚等等所剩的數量已不到20年前的一半,其中尤其是鮪魚(日式壽司風行全球),只剩不到10%的數量。
像鮪魚、翻車魚這種海洋生態金字塔頂高端的生物,如果數量過低或已滅絕,將造成海洋生態金字塔較低端的生物大量繁殖,其中以水母最為猖狂(天敵是翻車魚、殺魚、玳瑁、海龜),這將會造成海洋生態大亂,也會造成人類在海洋活動的不便。
在意識到海洋生態即將面臨的大挑戰,海洋生物學家研發出標識放流的新利器--加速度數據記錄器,可記錄魚類棲息環境水溫與深度,並可藉光照度資料推估地理位置及洄游路徑;偵測記錄魚體瞬間加速度及游泳速度,係究明魚體游泳行為特徵與族群動態的大利器。
記錄器上方有Argos衛星傳送天線與VHF高頻度位置傳送器(含天線),記錄器脫離魚體後,Argos會先傳送此標識器之地理位置經緯度,當接近Argos所傳送之經緯度時,研究人員再利用VHF接收器及天線確認方位,並以肉眼尋找。
對於洄游性魚類遷息的歷程了解提供了強大的數據,並可了解該生物的生活型態,已達成保育的目的。

海概B,應化一,10110250,李國誠

匿名 提到...

海洋生態學概論(A) 資工一乙 林家騏 10111208
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了,但人類始終還是無法真正了解海洋。我覺得這個紀錄器還蠻厲害的,可以記錄速度、深度、溫度跟魚鰭擺動的頻率。讓我們可以從魚的游泳習慣,了解魚的習性。更可以知道他們移動範圍,推斷他們要做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移動。然後這個記錄器還蠻強大的,紀錄好多東西。不過上課聽到老師說這記錄器很小,在海上比較難搜尋,還要藉由陸海上兩方人馬互相傳遞資料訊息和記錄器漂浮地點才能找到,真是費心又費力,研究這個還真不容易。
旗魚阿,我是花蓮玉里人,自從玉長隧道開通之後,家裡就常常跑到成功漁港買魚,每次都會買旗魚。雖然這篇是研究旗魚的報導,可是我還是不得不說,旗魚真得不錯吃,哈哈。
不知道還要說什麼,再過幾年,也許就會有更先進的紀錄器,能記錄的更詳細,續電力也更久。或者能改良探測器,讓研究者搜尋標的時候更方便,能更迅速的找到紀錄器,省時省力。也許再過個幾十年,紀錄器就能把訊息從魚背上直接傳回研究室,不需要去撿標讀取資料,雖然這樣成本會更高,不過也許未來的科技能解決這問題,或者有我連想都沒想到的方便功能,讓研究者能更方便的去研究魚類;去研究海洋。畢竟人類對海洋的知識還只是皮毛,海洋得真面目我們人類還不知道呢!海洋研究者比很多生物研究者辛苦,畢竟他們有的文獻資料很少,他們要自己去摸索。海洋是生命之母,相信未來這些海洋工作者能找到更多有關海洋的知識,讓我們更了解海洋。

Unknown 提到...


終於有機會可以一探究竟海底的奧妙了,很興奮,很開心每次上課都會有很多的驚喜,總是讓我抱著好奇心,在這短短的時間哩,老師讓我們體會了出海人的生活,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捕旗魚,每次出海就像上了戰場一樣,討海人為了自己的生活跟巨大的旗魚征戰,長期生活在陸地上的我,看到這些場景真的是佩服不已.更加了解出海真的是一份辛苦的工作
在上課時也學到了不少,尤其是對放標還有捕魚的過程是我一直記憶猶新的,每次船長都會把魚餌耐心的一個一個丟入海中,之後捕大型的魚類,把標插在於身體裡,雖然看的膽戰心驚,心想包會不會掉阿,放釣魚後的一星期.兩星期的等待結果,然後再去搜尋標,反覆且耐心地記錄每一次的心血,每次收尋標也是一大工程,每次看老師撥放魚被捕起來時用力敲打魚的頭,都是一陣陣的害怕加可憐魚兒,有些大型魚類竟然要用電的,魚的變色是令我最吃驚的!色差會差這麼多,魚的顏色分很多的階段,也讓我從影片中學到了不少,真的好希望有機會能親眼目睹捕魚跟鏢旗魚的過程,每次聽老師形容捕魚的過程,是這麼令人興奮.一隻不到25公分的電子式衛星標識器竟然可以記錄魚類棲息環境水溫與深度,還可以自動脫離!這些數據可以對魚類分布,特性,有更深得研究,現在很多的魚一直被捕殺,希望能更深層的了解大海,也能保會這些魚類.
海概b 數學一 10104135

匿名 提到...

生科一 10116143 陳萱容
看了這篇文章,非常開心科技的進步終於不再是為了人類而發明,而是為了保護物種而出現,透過電子式衛星標識器和加速度數據記錄器來紀錄魚體游泳行為和動態分布,這意味著我們將能對牠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更清楚知道要如何去保護牠們的活動區域,對於此種族我們有更多的方向去保育牠。
生態就是需要更多的人來支持,很多人都是口頭上喊一喊,可是無實際行動那也是空談,但看到老師所做的事情,讓我了解到要對自己所認定的要有所堅持,我們要先做給自己看才能讓世界來認同,老師所做的無非就是要保護這個海洋環境,無論是旗魚還是海中的任何生物,每個出海的人都是抱著要為海洋做出一點貢獻,為了這個理想,學術界的接軌、世界的融和,很多人都一同在為這塊土地付出,這都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保留共同擁有地球的物種,人類沒有權力消滅任何生物,我們應當去保護牠們而不是破壞。
從日出到日落,有時只是為了撿一個標而出海10幾個小時,這種毅力很值得欽佩,對於老師所待的海洋夜我也頗有興趣,可能加上我的科系,對於這個充滿生命的環境有很多想要接觸的地方,在未來4年我也會好好的努力,把對生命的熱誠好好的在社會上發揮,讓我所學的能在某個地方發光發亮。

Unknow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海概A 應物一 10110129 陳佳宏
海洋雖然佔了地球大部分的表面,但人類對海洋的了解卻遠不如陸地,特別是在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態方面。看完這篇報導,我替我們的生活環境感到開心,因為人類不在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來研發科技,而是以保護生態為前提的開發這項技術。生態需要很多的人來支持,但許多人都是口頭上喊一喊,卻無實際行動那也是白搭,但看到老師所做的事情,讓我了解到要對自己所認定的要有所堅持,我們要先做給自己看才能讓世界來認同,老師所做的無非就是要保護這個海洋環境,無論是旗魚還是海中的任何生物,每個出海的人都是抱著要為海洋做出一點貢獻,為了這個理想,學術界的接軌、世界的融和,很多人都一同在為這塊土地付出,這都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保留共同擁有地球的物種,人類沒有權力消滅任何生物,我們應當去保護牠們而不是破壞。

海概a 應物一 10110122 高紹文 提到...

海概A 應物一 10110122 高紹文
海洋佔了地球表面的70.8 %,共有三億六千萬平方公里,海又是那麼的深,包含了十四億立方公里的水,太平洋最深的地方有11524公尺,比地面上最高的聖母峰還多了2600公尺。南極、北極、高山冰雪、河流、湖泊、水蒸氣、雨水、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水分加起來,總共才佔世界水資源的2.8 %,其他都是海水。
早在史前人類就已經使用海洋中的資源,從海洋中捕魚,以海洋為生。在航空發展之前,航海是人類旅行的主要方式。雖然之後人類使用各種科技對海洋進行探索,但人類對海洋還有很多不了解。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儲熱體。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熱能傳送帶。海洋與空氣之間的氣體交換對氣候的變化有極大的影響。海洋是生命發展的起源,是生命之母,現在的人類不斷汙染海洋與濫捕魚類,遲早海洋會報銷,那後輩該怎麼辦呢?為了永續發展,我們要保育海洋,對海洋的使用進行控管,希望海洋能夠回到以往的健康,繼續給人類良性的享用,希望人類總有一天能應用科技對海洋完全的了解。

匿名 提到...

海概A 應物一 10110138 黃瀚陞
從這篇文章看到老師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在多年的研究上有著很大的突破,透過加速度數據記錄器我們就可能發現並更了解我們不曾知道的旗魚的生態,這能夠使我們在旗魚的保育上有著更完善的措施,例如說在我們知道旗魚平常喜好的海域及旗魚的生活習慣後我們可以在那些特定的海域設立保護區。我們也可以從這些資訊警覺到海洋環境的改變對旗魚有多大的影響,而不只是空想。
另外,這項技術也可以應用到海洋中其他瀕臨絕種、需受到保護的生物上,甚至是大型漁業常捕撈的魚種上。在世界人口不斷上升,自然資源接近枯竭的時候,這種技術正是最需要的時候,我們可以知道我們常食用的魚種他們生長的地方以及賴以維生的食物及環境為何,還有他們的繁殖季節、繁殖地點以及何時最為脆弱。我們以前忽視甚至漠視的地方我們將漸漸重視他們並改變。
像是上課的影片中提到的拖網捕魚方法,這個方法將會把一大片的海洋生態都摧毀掉,像這種大型漁業的捕撈法不只會完全破壞生態而且還非常浪費,因為捕撈起來的生物不一定是捕撈船所要捕撈的生物,他們會將這些生物丟回海中,但這些生物通常都已經奄奄一息甚至是死掉了,而這些生物有可能是那片海域食物鏈很重要的一環或者是使那片海域生態平衡的指標生物。與大型漁業相反的傳統漁業可能反而是保育及漁業平衡最好的方法,因為他們注重生態的復興,不會一次性的將魚捕完,讓海洋可以休養生息。這是值得我們去改變及省思的。

匿名 提到...


海洋生態學概論(A) 應物一 楊佳霖 10110117
雖然現在的科技越來越發達,但是我們還是無法完全了解海洋。從陸地到天空甚至外太空,我們都有些許的了解,但我們對海洋有許多事都是我們猜測的,或一知半解。我覺得這個加速度數據記錄器還蠻厲害的,他不但可以記錄速度、深度、溫度跟魚鰭擺動的頻率和他得迴游路徑,更重要的是魚體瞬間加速度及游泳速度。讓我們可以了解魚體游泳的行為特徵與族群動態,而且這一次的實驗是全球第一次詳盡的記錄雨傘旗魚移動行為及加速度,我覺得很有意義,畢竟別人做不到的事,而我們做到了。上完這堂課,我覺得像這種在海上做的實驗好辛苦喔,因為要尋找出記錄器的位置好麻煩,海洋如此的廣大,要找回知道大概位置的小小記錄器很困難,一次就是在海上待好幾天,要克服在海上不舒服的感覺。好期待11/25的旗魚季喔,也很期待旗魚便當~~和水族館,可是我們還在想到底如何去成功的水族館,因為好遠喔,而且台東的交通好不發達,不像台北隨處都有公車站,不過那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到的,畢竟是第一次參加旗魚季,幸好我有修這門課,才可以更了解海中的奧秘。

匿名 提到...

海洋生態學概論(A) 生科一 林佑任 10116122
看到老師辛苦的出海在旗魚身上放置,為了進行族群動態解析研究,雖然在計錄中沒有看到雨傘旗魚加速度到破百公尺的記錄,但是這是全球第一個詳盡公佈雨傘旗魚移動行為和加速記錄,讓我十分佩服,而這項研究計錄是老師工作的地方與台大海洋研究所和夏威夷大學一起做的觀測實驗,雖然加速度計錄器價值不斐,但我相信這是值得的,能夠比以往的記錄器更準確的記錄旗魚在水中瞬間加速度及游泳速度。
在放標的過程要找到要記錄的旗魚除了要靠運氣還要靠技巧,在放標過程要把對旗魚的傷害用到最低,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放標完後等標脫落還要再去找尋標的位置,這更是一個耗盡體力和耐心的工作;在找尋標所發出的訊號同時也是要看運氣的,假如標的位置再靠近山時會產生類似回音的現象,對於標的位置會更難掌握。
所以我很佩服做這研究計錄的的學者,為了了解海洋生物的習性,付出那麼多的精神、體力,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去參與這種研究計錄。

匿名 提到...

海概 應物一 10110127 陳孟佑
現在的捕魚活動,已經不再是像以前一樣,靠天吃飯的年代,曾為了科學研究的時代。以前往往出航,都要擔心今天不知道可不可以釣到魚,今天會有什麼魚上鉤,但目前的科學進步的情況,我們藉由了許多的儀器,來了解此區域的海洋生態,並且在正卻的時期出海捕魚。海洋的研究並不是那麼的容易,我們在魚類的觀察,我們必須先放下流刺網來抓取魚,且必須在拉起流刺網時,流刺網的魚必須是活著的,因為我們必須靠這幾隻魚身上先裝上我們測量這種魚種洄游的路徑。例如:文章介紹的是利用電子式衛星標測器和加速度數據記錄器來了解我們測量魚類所在位置的溫度。以及魚類瞬間加速度及游泳的速度。
由於台灣的地理位置上,剛好位於雨傘旗魚的生活海域,因此台灣與夏威夷大學進行合作,這是台灣的一項榮耀,因為台灣是一個海島型的國家,需要藉由一些貢獻來發揚國威。在這次的機會中,我們也把握住了對世界發光的機會,首度的幫旗魚戴上加速器,測量雨傘旗魚的加速度。
我們的海洋目前研究已經趨於國際系統化了,我們開始藉由了各區域的資料研究,在整合來進行全球的海洋的溫度測試及區域海洋所具有的魚種的歸類,並研究魚種洄游的情形,此種方法可以讓我們進行魚群的洄游情形的觀測。因為目前全球的氣候變化,我們的魚群洄游也越來越不具有季節性。當我們歸類完後,我們也可以藉由魚類的洄游情形,漸漸地推出海洋溫度的變化情形。讓我們更了解目前全球氣候的變化情形。

匿名 提到...

海概 英美一 10113151 楊 楊悟
四面環海的一個小小的海島,台灣,海洋對我們來說是最親近的,緊鄰東部海岸,我們每天跳望的太平洋,這一望無際的大海,裡面有許多奧秘是我們非常想深入探討的。
看了這篇文章,。我覺得這個紀錄器很厲害的,可以記錄速度、深度、溫度跟魚鰭擺動的頻率。讓我們可以從魚的游泳習慣,了解魚的習性。更可以知道他們移動範圍,推斷他們要做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移動,這個記錄器,紀錄好多東西,這意味著我們將能對魚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更清楚知道要如何去保護魚類的活動區域,對於此種族我們有更多的方向去保育魚。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了,但人類始終還是無法真正了解海洋。希望這科技為了永續發展,我們要保育海洋,對海洋的使用進行控管,希望海洋能夠回到以往的健康,繼續給人類良性的享用,希望人類總有一天能應用科技對海洋完全的了解。不過還在很多的魚一直被捕殺,我希望能更深層的了解大海,也能保會這些魚類。
這網址所有的文章令我想起了之前老師給我們看的影片,其精彩程度,可與DISCOVERY相匹敵而無不及. 海洋雖然佔了地球大部分的表面,但我對海洋的了解卻遠不如陸地,特別是在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態方面。每次上課在這短短的時間裡,老師讓我都會有很多的驚喜,總是讓我抱著好奇心,謝謝!

匿名 提到...

生科一 10116120 江亞璇
地球何其大?海洋占據了整個地球的百分之七十一,而陸地卻只佔百分之二十九,由此可知,我們能夠站立的地方少之又少。人類為了維持生命,會自己尋找生存的方式,而「吃」就是最重要的一環,居住要山上的以採集為生,而在海邊的人,自然會去尋找海中的生物,又隨著人越來越文明,海洋,不再只是維持生命的存在,人們開始好奇,在未知的另一邊,未知的海底還有什麼樣的冒險在等著我們。越來越發達的科技,替我們解開了越來越多的疑惑以及對海底的好奇,又隨著近年來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烈,許多人對於魚的定義也漸漸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想到魚,不再只是能吃與不能吃、好吃與不好吃的分別了,開始研究他們的生態、習性…等。標識工作看起來是一件辛苦且常常睡不飽的工作,但是如果沒有這些辛苦出海進行這項工作的人,我們就無法真正了解到魚類的生活方式。

Unknown 提到...

海概 應物一 10110112 王勝賢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之一,但隨著文明的進步,海洋遭受到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有許多魚類已經漸漸消失,例如黑鮪魚,因為濫捕,每年的的樹練都呈現遞減的關係,大小也比以前遜色不少,漸漸地大家開始改變想法,開始呼籲保護海洋.
漁民們真的很辛苦,每次出海就要好久才能回到陸地,海上的生活比起陸地,更加的艱困,又受到天氣的影響,來個大風大浪,很容易發生意外,隨著科技的進步,漁民航海中也方便了許多,有魚群聲納探測器,和GPS定位系統,使得尋找魚群容易許多,也降低了發生意外的機率,而科技不僅用在幫漁民捕魚,也開始用在生態保育,用數度數據紀錄器,我們可以輕易的聊解到旗魚仔海中的運動情形,活動範圍以及分布區域.
海洋雖然遼闊,資源很多,但卻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如果不做好保育工作,不管資源有多少總有一天一定會用完.

匿名 提到...

海洋生態概論 教育一 10101128 張芮瑜
多年前,人類從傳統的捕魚方法,藉由科技的演變變成可以補比以往數倍之多的魚,像是用聲納來確定魚群的位置進而圍捕。而正是藉著這科技的進步,人類的濫捕,使原本我們認為是取之不盡的漁業面臨了枯竭。現在又是藉著科技的進步,發明了衛星標識器,魚類生活環境水溫、深度、光照度等資料得知魚類的所在位置、洄游路徑可以完全的掌控,接著又有了加速度數據記錄器來測量魚體瞬間的游泳速度,藉以研究魚體游泳行為特徵與族群的動態。其實我真的無法說明人類愈發的了解海洋與魚類對整個生態來說到底是好是壞,因為人類在了解其生物特性後將他們逼迫到瀕臨滅絕的案例實在不在少數,當標示的越來越多,我們就越來越能準確掌控魚種的所有習性資料,那是否也代表著商人可從原本捕不到魚的地方,藉由這些科技的研究,又能準確的掌握到魚的行蹤,為了自己賺錢的利益,將他們趕盡殺絕。其實我對魚類的標示與放流是感到害怕的,太深入的了解,有時反而是更傷害牠,如同黑鮪魚一樣,了解了他們的出沒位置與行蹤,就能將他們大群的圍捕,那被染紅的海水實在太怵目驚心。希望魚類的研究將來真的會成為我們了解並保護魚類的利器,而不是成為未來將他們趕盡殺絕的魔咒。

匿名 提到...

海概 英美一 10113146 蕭巧伶

剛流覽完雨傘旗魚的照片,才知道原來旗魚不是只有一種,而是有這麼多種的旗魚,我總是對形狀奇特的海地生物感到好奇,想想拍照者在拍的當下心情應該也這麼興奮。
原來紀錄魚類的科技也這麼進步,海底的科技一定也不簡單,比一般的科技還要在多了防水或水壓,尤其裝在魚身上更要更加小心,沒想到這種魚類在台東的外海也有,這不禁讓常去海邊的我想想,或許就在我看不到的海面下正游著多種我沒看過的魚類或哺乳類,或許海底正上演一場奪食大戰等,一直很希望能在海邊看見海底身物上演Discovery所演出的那樣,鯨魚玩弄獵物的情形,或是海底生物出水面呼吸,但我知道這一定事可遇不可求的畫面,這樣科技的功能讓我大吃一驚,能記錄的東西多,一個小小的東西卻能記錄如此詳細,或許雨傘旗魚的那個雨傘形狀的東西是能夠縮放自如的吧,或許是遇到危險或什麼情形等的,或許身有那東西一定有他奇特的功能,出海是件辛苦又讓人提心吊膽的事,不過能記錄到一隻特別的雨傘旗魚一定讓所有勞累都值得了,這種旗魚能爆衝的時速讓人驚艷,如果能看到那幕一定又是人生的一大悸動,這篇報導讓我對旗魚又有了些瞭解,原來海底有許多雨傘族群,如果未來可能我也想看看更多不同特別特徵的魚類。

匿名 提到...

海概 資工一乙 10111232 尤建翔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我們可以更加瞭解到許多海洋的事物,像是本文的電子式衛星標識器,可記錄魚類棲息環境水溫與深度,並可藉光照度資料推估地理位置及洄游路徑。還有加速度數據記錄器,可偵測記錄魚體瞬間加速度及游泳速度,這些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阿!不過聽說紀錄器很小,所以要去取回脫落的紀錄器,也是一項艱辛的任務。
但是隨著了解的愈多,愈是了解到海洋的廣闊無垠、神秘浩蕩,人類僅僅是撥開海洋的一小角,還有許多未知神秘的事物值得我們去探討。例如人們印象中,一片冰天雪地的南極,但其實南極有很不一樣的美麗風景,水底的世界相當繽紛燦爛,就好比童話世界,南極火山洞裡,還有像是水晶宮一樣的冰晶洞,還有幾乎沒有冰雪覆蓋的乾燥峽谷。像降落傘一樣大的水母,從眼前游過,隨著海流漂浮,像是極地天使降臨,海床上透明的冰晶,偶爾有色彩繽紛的軟體動物點綴,沒有人到過的極地海底世界,比動畫裡的仙境還要美麗。
還有,這嶄新的技術可以大大的幫助即將瀕臨絕種的生物,或是人們時常捕撈的魚;不過,可不能因為科技的方便而更氾濫的補魚,那只會加速魚群的滅亡,像上課中的流刺網、拖吊網,還有配合電腦的追蹤,能大量捕魚,但是過度捕撈的結果就是造成如今魚群的稀少,影響的層面很多,所以我們需要有規範,否則以後可能就看不到美麗的魚群了!

Unknown 提到...

海概 華語一 10114136 鄭雅瓈
海洋占了地球百分之70.8的比例,海洋孕育許多生物,但人類對海洋的了解遠不及陸地,近日科技越來越先進,使得現代社會越來越便利,但大自然所遭受的迫害也越來越大,加速度數據紀錄器可以用來記錄旗魚的游泳行為我覺得很厲害,科技雖然是因應人類的需求所產生,但如果也能將發明用來維護生態而不只是貪圖人類的便利就更好了,人類在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之外,也應該思考科技所帶來的便利背後會帶來的危害,說不定將來越來越多的發明,可以讓我們完整的了解到整個海洋的樣貌,一探大自然的奧秘。老師在課堂上分享了許多老師出外海記錄的照片和播許多國外的紀錄片,也讓我們看到了國外也有許多人在維護海洋生態一起努力著,維護海洋需要實質的行動,而不是口頭上喊一喊,之前我參加淨灘活動,發現海岸邊有許多垃圾,什麼樣的垃圾都有,連沙發都有,真是令人無言,許多同學分工合作,撿了許多垃圾,讓海邊變得比較乾淨了,隨然我可能沒辦法像老師一樣可以很專業的去記錄、維護生態,我們撿的垃圾也只是整個台灣海岸線的一小部分,但我覺得如果每個人都能意識到地球的生態的損害,用實際的行動來表現,盡自己一份小小的心力,生態的維護一定能更進一步,不會再遭受到人類的破壞了。